從上麵種種的例子,可以知道過分的貪娶無理的要求,隻是徒然帶給自己煩惱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慮企盼中,還沒有嚐到快樂之前,已飽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我們如果 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不貪心、不覬覦,做到寡欲無求,役物而不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夠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了。
除了貪心之外,嗔恚也是障礙幸福的絆腳石。遺憾的是,在今日的社會裏,一般人總是責人嚴、待己寬,別人對待他,有九十九分的好處,而有一分不能滿足他的希求,就生起怨恨心,而忘卻九十九分 的恩澤。一個嗔恨心重的人,容易遷怒於人,和別人起衝突。佛經上說:“嗔火能燒一切功德林”,嗔恚就像烈火一樣,能把過去種種的功績,焚燃殆荊有時候多年友誼深厚的至交好友,往往為了一些 芝麻事引起衝突,反目成仇,而斷絕了來往。有的人由於愛情不如意,妒火中燒,甚至殺害自己曾經深愛的人。憤怒的火把,小則燃灼自己,大可毀滅整個世界。有時候兩個人爭吵起來,有的人以為聲 勢大、凶狠的是勝利者,其實剛好相反。怒氣愈大的人,胸中的怒火尚未燒到對方之前,已經先把自己燒得遍體鱗傷,因此《四十二章經》上有段美妙的譬喻說:“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 “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一個人仰著頭向天空吐痰,汙穢的痰不但不會染汙潔淨的藍天,隻有墮落於自己的臉上;又好比逆著風播撒灰塵,結果塵土撒不到對方,反而飛集至自己的身上來 ,害人反而害己。
普通的百貨公司,總是以時常麵帶笑容,為訓練工作人員的第一要務。世間上最難看的臉孔是生氣的臉孔。憤怒的臉孔,如同嚴霜之覆蓋大地,生長不出佳禾。因此我們要經常保持內心的平和,帶著親 切的微笑,以柔軟的言語接待他人,不嗔恨、不遷怒,把慈悲歡喜布施給他們,化暴戾為祥和,解紛爭為友好。所謂“麵上無嗔是供養,口裏無嗔出妙香;心中無嗔是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我們如何追求人生的幸福呢?不要在物欲的貪求上,做無理的要求,應該從知足中去感恩、從喜舍奉獻上去獲得。我們怎樣建立快樂的生活?不輕易亂發脾氣、嗔恨別人,要長養慈悲心,以祥和而安天 下。如此社會才能富足進步,人生才能幸福快樂。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
安心定誌,隨機應變
一、經商與學佛之心理
我雖未曾作商,而知凡在本鄉或海外經商者,其心理大都是在求得發財,所謂將本求利是也。學佛之心理,亦在求得發財,但非經商者僅圖金銀財寶、衣食房產等之獲得,而在求得功德法財──禪定、 神通、福德、智慧等──以為無窮之受用耳。兩者之內容雖不同,而其希望在求得發財之心理,則一也。再表以明之:
甲、經商者所求之財——金銀財寶等——肉體的一部分有限之財;
乙、學佛者所求之財──禪定、神通、福德、智慧等──肉體及非肉體的無限之財。
商人求財之用途,或為個人生活,或為家庭生活,或為社會公益,或為世界公益等;學佛者求功德法財之用途,小乘用以自度,大乘用以自度度人,而以佛法度盡眾生,齊成佛道為目的,此示兩者之大 較也。
二、經商與學佛之行法
經商者,是在通有無,利人生;如甲處所無者──指各種貨物言,則以乙處所有者以運濟之;反是,若乙處所無者,則以甲處所有者以運濟之;於一般人之生活,至有裨益。學佛者,是自利利他,望人 成佛,以所得福德智慧之自利,再用以利他;正與經商者之以運濟貨物流通有無,便利人生相等也。至經商者之行法,大抵可分三種:一、資本豐富者,或作大商業之經營,如設大公司、大工場等。二 、資本少者,或用其智識能力而作各種之商業。三、資本無者,或運用其勤儉之勞力,而作小小之商業。學佛者之行法,亦分三種:一、上根人之具有福德智慧者,學佛甚易。二、中根人之具有少分福 德智慧者,學佛亦易。三、下根人福德智慧全無者,但能勤懇發心,隻要肯學,亦能成功。中國向來有行商坐賈之說,運輸貨物,流通各地者為行商;固定一地,銷售貨物者為坐賈。坐賈與佛法中之專 一行修,以自悟悟他者相類;行商與佛法中之參訪諸方,以自度度人者相類。大概經商者,自己須有經商之知識經驗,與夫高尚道德,而又須能觀察社會上之情勢,臨機應變應付環境,如是商業始有發 達之希望。學佛者以自利利他為標準,尤處處以隨宜修持及觀機設教,化導眾生為務。觀此可見經商與學佛之行法,殊無二致也。
三、經商與學佛之關係
吾人在世,凡作何事,若專賴自己有限量之知識能力,而應付茫無依恃之外境,繁無限量之現象,實有所不能。於此,須在精神方麵求得安心定誌之處以為補助。然能使人得到安心定誌者,探之世界各 宗教學術,莫若佛法。因餘者均偏,唯佛圓滿。經商者苟能學佛,則可得到精神上之安慰,而有一定之把握,其補助作業之功,誠屬不鮮。雖然,如何學佛須得方法簡便者,以先受三皈依──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為是。蓋皈依佛後,則己之生命已得一種之保障,不致墮落;皈依法後,則因得聞正法,漸起正信精勤進修可至成佛;皈依僧後,則己身即預菩薩、聲聞等聖賢之中,所作無不成辦 矣。
複次,吾人經營商業,不能專恃自己之知識能力而即可得到很大之利益,還須恃有一種道德之標準。果能先受三皈依,以為信仰佛學之始基,繼修五戒、十善以為道德之標準,如是,則能做一很有道德 信用之商人;由此推廣,亦即所以造成很有道德信用之商人社會,豈不甚善!
由上說觀之,經商與學佛關係至巨。願到會諸君,細心探討佛教之真理,身體力行,達到商人之目的。以所得之資財,辦弘揚佛法之世界公益,則經商之道,即與學佛之道相通,可以直趨無上菩提。而 本日之所講,不為虛過矣。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
很多社會的領導階層及管理階層的人士到我們法鼓山來學禪,我不會教他們圖暴利、近利,我讓他們把眼光放遠,心胸放大,但走路要從踩出去的第一步走起,要步步踏實、步步為營,不僅僅是一步一 個腳印,還要“一步一個坑”那麼紮實。領袖人物要放長線才能釣到大魚,要先知己知彼,知道自己有多少資源,也了解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明白自己能夠運用的資源是什麼,社會需要提供的資源是什 麼。以真心說實話,應做什麼事,能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這才是正確的禪的精神。
——聖嚴法師《禪對企業的影響》
從自我中心中得到解放
師示眾雲: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壇經》
劉念台雲:“易喜易怒,輕言輕動,隻是一種浮起用事,此病根最不校”
——弘一法師
(信眾)問:從醫學和心理學來看情緒,它是自然反應,那麼佛法是怎麼看待的呢?
(聖嚴法師)答:情緒可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情緒。所謂健康的情緒,就是享受、欣賞、歡愉,這是一種快樂的感覺,也就是賞心樂事。
通常若有人說道:“你有情緒啊1這多半是指不健康的情緒,包括怒、怨、恨,或是討厭、疲倦等都是。因為不健康,所以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身心受了影響便會影響到家庭、事業,甚至跟朋友 之間相處的關係。
凡是以自我中心出發的,都叫做情緒。人為什麼要做好事?大家總是希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希望做好事以後可以得到回報、可以升天,能夠在人間享洪福,這些希望都算是人的情緒。
從佛法的觀點來講,有造惡的情緒,也有修善的情緒。上述這些做法與觀念,對一般人而言是好的,但是以佛教的立場,福享完了以後還是會受苦,並不是徹底的解脫。最好還是能從自我中心得到解放 ,得解脫之後就沒有情緒,隻有智能和慈悲了。
問:情緒有能量,是否可以轉負麵的情緒能量成正麵的?
答:情緒能量是可以轉化的。在佛法裏麵有一個名詞叫做“精進”,還有一個關於參禪者的名詞,叫做“大憤心”,也就是大憤怒心。大憤怒心是發憤圖強的意思,“憤”也可以作“奮”,即是奮鬥、 精進的意思,是指痛下決心,自己非得要完成不可,這本身是一種情緒,但這個情緒是正麵的,是往好的方麵去發展。
如果一個人沒有“發憤圖強”這種意誌力的情緒來支撐,做任何事情都會半途而廢,都可能虎頭蛇尾、淺嚐輒止,不可能把一樁大事完成,也不可能有始有終,所以人還是需要有正麵的情緒。
然而正麵的情緒還是自我中心,仍是以“我”為出發點想要完成某件事。至於想要成佛,就必須要有精進心。事實上,精進心是一種淨化了的情緒,它不傷害人也不傷害己,隻是在修行的路上一直往前 走,好像是一種能源、能量,如果沒有這種能量的話,修行就修不成了。
所以佛又稱大雄、大力、大慈悲,能夠得大解脫。大解脫即是大智能,這個“大”的意思,就是從精進心產生的。
問:法師說我們有造惡的情緒,也有修善的情緒,那“精進心”就是修善的情緒嗎?
答:修善的“善”有兩種,一種是自我中心的修善,一種則是為眾生的修善。為眾生的是慈悲,為自己的則是以自私心修善。
若是希望以後得到回饋,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心態來行善,這是自我中心的善,希望得到利益,這算是好事,一般來說我們也鼓勵。
另外一種善是絕對的善,也就是超越自我中心的善,心中隻有眾生沒有自我,願意為眾生而受苦受難。這種善是清淨的善,我們稱為“慈悲”,稱為“菩提心”。
問:當情緒正在醞釀但還沒有升起時,有沒有方法察覺,並且化解?
答:這很不容易!有修行的人比較可能做得到。所以平常要練習打坐或是靜坐,通過這樣的修煉,能夠覺察自己的心理反應。
通常,人沒有辦法發現自己的心理反應,當覺察到心理出現某種反應,還不知道這就是情緒。還有一種是自己心裏已經不舒服了,即使嘴上沒說,臉上可能已經有表情了!對於這些情緒,是可以用方法 來避免爆發的。
麵對這種狀況,最好的方法是體驗呼吸,覺察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或者用念佛號的方式來改善。聽到一句令自己不快樂的話、見到一件不喜歡的事,或發生了一樁不幸的事件,就念“阿彌陀佛” !不要隻是念一句,要持續不斷地念下去,這樣自然而然就能夠化解情緒了。
當知道自己心裏不舒服,藉由不斷誦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來化解,是很有幫助的,聽著自己念阿彌陀佛,想象阿彌陀佛就在麵前,這樣,情緒自然而然就會平複下來。
當問題來了,不要用脾氣來解決,而是要用理性來解決,以這樣的方式訓練自己、幫助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就可以把事情處理得更加圓滿。
——聖嚴法師《如何管理好情緒》
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
1.從心外的空間說到心內的空間
所謂心外的空間,是指我們生存的外在環境。譬如我們居住的房舍、活動的場所,甚至於宇宙自然界,都是我們心外的空間。對於外在的空間,大家必須認識清楚各種情況,才能活動自如,才能運用得 當。假如我們要從甲地到乙地去,應該先了解路線如何走,乘坐什麼交通工具,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應該準備些什麼東西,以及各種安全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能夠掌握清楚,那就可以享受愉快的旅行 。所以我們對於心外的世界,隻要多用點心去探求一些知識,小心謹慎地去了解、去適應,就能夠得其所安。例如環遊世界,甚者登陸月球,準備了解妥當以後,不論再大再遠,都不是難事了。
最困難的是心內的空間,它是無形無相的,不可捉摸的,最令人不易了解的,一個人平常活動的心外世界,不論是君王諸侯或將相百官,不論有多大的權勢威力或聰明才智,他們所能到達的空間仍然是 有限的。盡管現在科學文明已發展至太空時代,美國人也已率先把人類送至月球。但是這個宇宙虛空之中,除了月球外,其他還有如恒河沙數般的星球,人類還不曾見聞過,更遑論登陸了。外在的虛空 世界,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到達的,隻不過如微塵般而已。“擁有良田千頃,夜眠不過八尺。”佛法告訴我們: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還大。經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對於心外的空間, 不必去爭執、占取,最要緊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
什麼是心內的空間呢?就是要開闊我們的心胸。平常描寫一個人心量大,就說:“宰相肚內可行船。”佛教說一個人心內的空間之大,是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容納在我們的心中。不論什麼人如果能把自 己的心內空間放大的話,就能夠如大海一般容納百川,不揀巨細;如泰山一般承受土壤,不揀精粗。心內有了寬闊的空間,就能包容宇宙虛空。人事的糾紛,世俗的困擾,都能包容而不計較。甚至大千 世界就是你的禪床,可以任性逍遙,隨遇而安。慈惠法師的父親張輝水居士,有人勸他出外去遊覽,他說:“法界之大,都在我的心中,我還要到哪裏去玩呢?”他已經把握了心內的世界,大地山河都 在他的胸襟之中,又何必再浪費草鞋錢出外旅行呢?
要獲得心內的空間,佛教有許多經典都能給予我們很詳細的指導,譬如《維摩詰經》中的“不二法門”,就能開展我們心內的世界;《華嚴經》中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就能擴大我們心內的空間。所以 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自己心內的空間,也就可以同時獲得心外的空間。
2.從前進的空間說到回頭的空間
人生若能積極前進,固然很好,但是能夠懂得回頭的空間卻更重要。平常在我們活動的空間裏,大家隻知道向前行進,而不知道還有一個退後回頭的空間。一般社會上的人,往往憑著一股勇氣,在人生 的戰場上,衝鋒陷陣,爭取功名富貴,一旦碰得鼻青臉腫的時候,有的人知道回頭,有的人卻頑強得直往前衝,甚至於跌得粉身碎骨。其實在佛教裏,佛陀早就指示我們,人生有兩個方向世界:一個是 前進的世界,一個是回頭的世界。如果能夠同時把握這兩個世界,前進的時候前進,回頭的時候回頭,好比人有左右兩隻手,順遂自如,人生便更能臻於完美。
在佛教裏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偈,描寫退步求全: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借著農夫彎腰插秧,告訴我們要認識自己,觀照自己的本性,必須要退步低頭,回頭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遼闊,低頭的天地比抬頭的天地更寬廣。唯有回頭、放下、忍讓的世界,才能使我們更 逍遙自在。
當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的時候,如果能抱持“退一步想,海闊天空”的襟懷,則何處沒有光風霽月的空間?當一個人的人生遭遇到頹唐失意的時候,如果能記勸回頭是岸”的古訓, 則何處沒有美麗光明的希望?
講到“退步”、“回頭”,讓我舉個例子更詳盡地說明它的道理。水,在世間上是最普遍的,也最為人類所需要。觀水的流勢,當它從山峰上急瀉而下的時候,氣勢澎湃;而當它在平地上緩緩流動,遇 到岩石壁岸阻礙的時候,它一定轉變方向,改道而流。
一個人在世間上為人處事,如果能像流水一樣,隨時知道應變,不必硬衝直撞,則定能無往不利,事事順遂。
再者,有一些人,看到學佛的人便說:“你們信仰佛教,不抽煙、喝酒,不打牌、跳舞,絲毫沒有人生的享樂,這不是太消極了嗎?”難道要抽煙、喝酒、打牌、跳舞,才算是積極的人生嗎?其實,佛 教徒是深深體會到榮華富貴的虛幻不實,而從吃喝玩樂的聲色犬馬中回過頭來,積極地從事修行辦道、弘法利生等事業,這種人生能認為是消極的嗎?如果大家能夠真正體會回頭的空間的意義,即從恩 怨莽撞、虛榮奢靡中回頭,那麼我們的人生將是前進、積極、幸福、快樂的人生。
3.從有相的空間說到無住的空間
這個世間形形色色、燈紅酒綠,像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這些都是有相的空間。大家現在正生活於這個有相的空間中,追逐著人生種種的享樂,譬如世間上的金錢使我們迷失本性,愛情使我們神魂顛倒 ,名利地位使我們忘卻安危,鋌而走險,大家被五彩繽紛的世界所迷惑,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都是假象、都是不實在的,所以對它執迷不舍。《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一切事物 ,隻不過是因緣和合、有條件地存在而已。今天大家有緣承受佛法,了解了這個道理,此後就可以從虛妄的、有相的空間裏超脫出來,進入到無住的空間,那才是一個解脫的世界。
什麼是無住的空間呢?無住的空間,並不是叫我們不要吃飯、不要穿衣、不要睡覺;而是一樣的吃飯、穿衣、睡覺,但是卻不被這些瑣碎的事情所羈絆,也就是說住於生活之中,而不被生活所牽係。古 德說:“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這句話本來是說:農夫為了防止飛禽昆蟲來啄食穀類,所以製造一個木頭人,放在稻田中央,用來恐嚇鳥兒昆蟲;雖然鳥兒昆蟲、稻田花草五彩繽紛,可 是木頭人卻絲毫不為外境所動。這意思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生活在名利金錢之中,要修養到有如木頭人一般,即使麵對彩色繽紛的萬花世界也不會動搖內心的境地,這就是無住的生活。
我們讚歎一個人品格高潔,說他遠離俗塵,超然俊逸;但是一個住在紅塵中,卻不為氤氳所染的,才更是豪邁脫俗。池裏的蓮花所以為詩人雅士所歌詠讚賞,是因為它出於汙泥而不染。一個人生活在社 會洪流之中,若能不隨俗浮沉,固然難得;如果與世塵同流而能不合汙,則更是可貴。所以佛教認為:遠離外境,潛居山林修行,非上上乘;住在鬧市,而仍然能夠不為外境所轉移,才是上上乘。所以 說:“大隱隱於市”或“熱鬧場中做道潮。為什麼能有這樣的功夫?那是因為參透有相空間的虛妄性,對於世間的一切,不會生起執著,而能過著無住的生活。
古來很多大德都有這種境界,譬如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維摩詰居士的“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一休和尚的“背負女人,卻能坦蕩無礙”。一個人如果能體會 無住的空間,則何處不能自在逍遙呢?所謂“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那又是何等的灑脫逍遙!
以上,我和各位講解生活的空間,分為三方麵敘述,即從認識心外的世界,然後再體會到心內的世界;從認識前進的半個世界,然後再回過頭來認識退後的半個世界;在認識虛假有相的世界,然後進入 到無住的世界。把整個空間的前後、內外、虛實都認識清楚之後,才能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而進入一個學佛者所要追求的、向往的更大空間。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
在有限的時光中,擴大生命的價值
若人壽百歲,邪學誌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
——《法句經·教學品》
時間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業,也可以儲積功德。
一個人在世間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壽命有多長。因此必須與時間競爭,切莫使時日空過。
人生要為善競爭,分秒必爭。
人常在什麼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
時間對一個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鑽石般珍貴;但對愚人來說,卻像是一把泥土,一點價值也沒有。
——證嚴法師《證嚴法師靜思語》
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人、事以及資訊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所以現代人的時間感也變短促了。例如,台灣每天約有幾百本新書問世,全世界每天出版的新書數量,更是難以估算。莊子曾說:“生有涯, 知無涯。”相較於古代人,現代人要學習的知識就更多了,怎麼學也學不完。我們所擁有的時間,資訊擁塞,知識爆炸,相對於就顯得格外短缺了。
因此,現代社會中出現了許多身兼數職的人;有能的人,一個人可以兼任數項職務,時間當然不夠用。在時間不夠用的情況下,還非得在限期之內完成職分內的工作,當然就會緊張。有些人白天做不完 的工作,下班以後還得帶回家做,而明天一早起來,又有新的進度要趕。在這麼忙碌的工作中,如果不善於支配時間,不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情與心態,就很容易害玻麵對繁重的工作,最好是練習著“要 趕不要急,要忙不要亂,要鬆不要緊”。
我自己也是非常忙碌的人,我的經驗是“要趕不要急”,工作要趕,但是心不要急。心一急,身體一定跟著緊張;身體一緊張,就會影響到工作效率,不僅工作品質不好,對身體健康也不好。忙,沒有 什麼關係,但是“要忙不要亂”,如果急急忙忙地趕工作,很可能因忙亂而造成錯失。
如何才能不急不亂?那就得練習著讓自己的臉部肌肉、眼球以及小腹放鬆。如果眼球無法放鬆,臉部肌肉一緊,小腹就會跟著緊,長時間以來,就會感到身心疲憊,做事容易疏漏,也容易生病了。隨時 隨地練習著讓自己作幾分鍾的休息是很重要的,在辦公室也好,在交通工具上也好,隻要一有時間,就要掌握機會練習將身體放鬆,這是個小小的休息;如果更進一步,練習著隨時可以睡著,隨時可以 醒來,哪怕隻有三兩分鍾也很有用。許多大忙人都必須練成這個本領。
人必須認真工作,卻不要變成工作狂。所謂工作狂,就是有工作的時候拚命做,沒工作的時候覺得無聊,非得多找事情來做不可,把自己逼得非常忙碌,才能過日子。實際上這是因為心不能安頓,由於 無處安心,所以要找工作來填補空虛。
如果把工作當成是一種奉獻的機會,是一種藝術的把玩,是一種生命的欣賞,這樣就能在輕鬆的身心狀態下,把工作做好了。
——聖嚴法師《人間世》
我們在世間上生活,與我們最有關係的,第一個就是“時間”。我們這一生的壽命,分分秒秒在減少,可以說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唐伯虎有一首打油詩,寫道:“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 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隻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裏過了,算來隻有二十五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除了夜晚睡覺,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歲高齡,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將時間分 割成零碎片斷,如果將每天吃飯、走路、上廁所、洗澡的時間全部扣除,還剩下多少時間呢?真正能夠發揮智慧,奉獻社會的時間,又有多少呢?所以我學會善用零碎的時間,在等車子、等客人、等上 課、等開會、等吃飯時,訂計劃、想辦法,或思考文章的內容鋪排、佛學上難懂的名相,或回憶讀過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不但培養我集中意誌的習慣,也增進我從“聞、思、修”進入三摩地的能力。 由於我懂得利用“零碎時間”,所以,無論是坐火車、坐汽車、坐飛機、坐輪船,無論要花費多少時間,路程多麼曲折輾轉,我不但從未感到時間難捱,反而覺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 我常說:“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鋪,汽車、飛機是我的餐廳,一本書和膝蓋是我的書桌,一支筆是我所有的動力。”……韶光易逝,歲月荏苒,人生的意義是在有限的時光中,擴大生命的價值。因此, 時間的管理,要有正當性、建設性和成就感。我們平時為人處世,說話要說有“三百年”功用的話,做事要做“三百年”長久的事業,如此,人生的歲月雖然老去,但時間卻能帶來成就、曆史與功德, 此即所謂的“精神不死”。如佛陀的說法、孔子的傳道、玄奘的西行、馬祖的叢林,以及許多偉大的寺院,偉大的雕刻、藝術、文學作品等,都是以其光輝照耀千古世間;這才是一流的時間管理。
——星雲法師《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多接納人,多包容人
若希望人際關係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緣”是關係的意思。建立關係稱為結緣,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欲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因此,就有人在信佛、學佛之後,到處跑道場,見人就結緣,變成了疲於奔命、忙於應酬,毫無原則的護法、說法、弘法。如此出錢、出力而無自修的方法,也沒有固定的依止,從表麵看,他們的確是 結了很多人的善緣;但事實上他們對人、對己、對道場,都沒有做到比較深入有力或有效的幫助。雖然處處都可以看到他們,但不一定處處都需要他們;雖然許多人都可以接觸到他們,卻很少有人能真 正從他們那兒得到有力的幫助。
這種結善緣的方式,就好比用一碗飯布施一個人,可以勉強吃飽,用一石米布施一個人,可以維持半年的生活;相反的,如果用一碗飯布施一百個即將餓死的人,結果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活命。但是,若 以此碗飯布施一個人,至少還能使這個人多活一天。因此,若以一鬥米來布施一萬個即將餓死的人,固然是廣結了善緣,但結果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多活一天。所以,廣結善緣應該是有原則,且量力而為 的。如果有力量救濟全世界而不虞匱乏,那就應該無限製、無分別地平等布施,無遠弗屆,無微不至;如果僅有微弱的力量,則應該集中起來,選擇急需援救和護持的對象。比如說和自己比較熟悉、親 近、關係較深的人,即家人、親人、師長、友人等為優先;否則,自不量力地去廣結善緣,是不切實際的。
若從三寶的立場來說,廣結善緣是指無差別的平等布施。也就是用佛法教化眾生,有教無類,不論程度的高下、財富的有無、權勢的大孝地位的尊卑、智能的深淺,對他們都是有求必應。因此,三寶接 受一切供養,絕不挑剔;任何人隻要發心供養,不論數量多少,也不論財物品類,都是以慈悲心、歡喜心來接收。此在釋迦世尊的時代,出家弟子便是如此,他們每日托缽乞食,挨家挨戶,貧富不拘, 也不拘食物的種類、質量,有什麼就接受什麼,有多少就接受多少,直至滿缽或適量即止。這就是以平等心廣結善緣,又稱為“一缽千家飯,廣度有緣人”。布施他人固然是結善緣,接受布施也是結善 緣。
由於一般人的財力、物力、體力、智力和時間都很有限,所以如果盲目無原則地廣結善緣,不但效果不彰,還可能會招致無謂的困擾。有的情形是,雖然自己已竭盡全力,甚至已影響到家庭的生計、個 人的健康,但所得的回應卻是令人怨憤、遭人猜疑,如此的結果更可能因此而喪失了信心和道心。世尊曾於《遺教經》中告誡弟子:比丘乞化人間,應如蜜蜂從花間采蜜,不得損傷到花朵的顏色與香味 。因此,居士們若不自量力地廣結善緣,則三寶雖無意傷你,你卻可能因三寶而受到傷害,求升反墮,豈不愚疑!所以,護持三寶應該有中心、有重點、有原則。應救濟貧病,但也該有輕重、緩急之分 ,遠近、親疏之別,不能不切實際,一味地講求平等布施。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廣結善緣怎麼講?》
欠債是什麼?占別人的便宜,那就是欠債。
欠債要還債的,結怨有報複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事情比什麼都可怕、都恐怖。
現代人不懂得吃虧!古人講吃虧是福,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吃虧為什麼是福?吃虧是你以前的業障消了。
我們以前不肯吃虧,這個念頭、行為是錯誤的,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就是修行。
我們吃虧上當總是有怨恨、有報複,隻要起一念這個心,阿賴耶識裏頭就種了種子。將來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你說多麻煩,多麼可怕!
怎樣像佛那樣真正覺悟,真正明白,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跟人結冤仇?自己吃什麼樣的虧,上什麼樣的當,被人怎麼樣的陷害,心裏頭若無其事,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叫修行。
沒有怨恨心,沒有報複心,下一生再遇到的時候,就是好朋友了,我們的怨結解了、化掉了,那就是福。吃虧的人,將來就有這個福報。
不肯吃虧,懷恨在心,念念不忘,下一次再見麵,又再報複。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說,那個多苦!
——淨空法師《輕鬆學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