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廣修福慧
若想徹底改善命運,除了改善心念,改善行為,嚴持五戒,奉行十善外,還要廣修福慧。因為有福無慧,隻是癡福,福盡還墮。反之,有慧無福,變成窮慧,難免貧窮困苦。所以古人說:修福不修慧, 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保
傳說:從前有兩個出家人,師兄多聞佛法,持戒修慧,但不修福;師弟則勤勞忍苦,布施修福,但不持戒修慧。結果,師兄得證四果,因不修福,故很少人供養。師弟由於破戒墮落畜道,受大象身;但 因修福,投生王宮,飲食豐足,常佩種種寶物裝飾其身,以供國王坐騎。有一天,師兄出外化食,空缽而還,途見大象寶物嚴身,無限感慨地說:“我不如你,你不及我。”因為他們各有所偏,雖證聖 道,仍有遺憾。因此,我們學佛,不但要多聞佛法,增長智慧;還要布施修福。例如:我們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教導眾生,是修福;實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造福社會,利樂群眾生是修 福;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修福。但在此同時,當廣學般若,運用智慧來領導布施持戒等福行。將施等功德,回向眾生,回向佛道。如是以智行導福行,又以福行助智行。福慧雙修,自利兼 他,直至二利究竟,福慧具足,則何止改善噩運,還可取消煩惱,解脫生死,究竟離苦得樂,證得佛道無上而又永恒的福樂。是以廣修福慧,該是徹底改善命運的無上法寶。
4.廣結善緣
人與人之間,能和諧共處,親善和睦,全靠緣分。人與人之間,互怨互恨,互相鬥爭,甚至互相殘殺,也是緣分。特別是家庭父子、夫婦、子女、親戚朋友之間,是否關係良好,幸福快樂,更要講緣分 。緣分能令人幸福歡笑,緣分也能使人悲傷苦惱。因為緣分有善惡,善緣令人喜愛,互相關懷與照顧;惡緣令人憎恨,互相鬥爭,你死我活。所以說:夫妻是緣,是善緣,是惡緣,無緣不成夫婦;兒女 是債,是討債,是還債,無債不來。
從前中國有個讀書人,已經考得秀才,人品極佳,個性良善,人皆喜愛,唯獨家中妻子,與他死對頭,終日吵吵鬧鬧,禍無寧日。其母信佛,知是惡緣所追,虔誠禮拜及稱念觀音菩薩聖號,求解冤釋結 。一天,有個和尚到秀才家化緣,剛巧秀才與父母皆外出,惡婦不得不出來奉茶。和尚喝了一口茶,隨即向惡婦福麵上一噴,同時口中念念有詞。旁人擔心惡婦不肯罷休,豈料惡婦,竟跪地叩首,懺悔 ,誓改過自新。自此恭敬公婆,體貼丈夫,變為一個賢良淑婦。
當晚,秀才之母在夢中,有人告訴她,秀才前生是某寺和尚,夜間坐禪,常被一隻老鼠跑出洞來騷擾,憤而將洞口封閉,鼠被困死洞中,由是結下惡緣,今生特來報複。若非觀音菩薩解冤釋結,秀才將 被折磨而死。所以我們要改善命運,就要改善人際關係,廣結善緣,千萬不可結下惡緣。
如何廣結善緣?例如,用金錢濟人之急,解人之困,令人感激生歡喜心,是結善緣。用物質救濟貧窮人,或供給父母師長,令生活安定,是結善緣。用知識學問教人,止惡行善,進德修業,是結善緣。 用誠懇態度對人微笑,表示親善,是結善緣。用體力行動,對父母師長,執役服勞,或義務協助一切人,是結善緣。用言語來讚美別人,隨喜功德,或鼓勵人向上,都是結善緣。從前,梁武帝與寶誌禪 師出外郊遊,看見一個農夫在賣瓜。某甲走來,挑選好幾個瓜,農夫偏不肯賣給他。後來某乙走來,農夫卻歡歡喜喜地賣給他。武帝問禪師:是何道理。師言:農夫前世,是個死犯,臨行刑時,甲與乙 都在場觀看。某甲說:這家夥真該死!某乙卻說:這人真可憐啊!因此,結下不同之緣,今生三個人又碰麵,所以農夫見了某甲就嗔恨,不肯賣瓜給他,見了某乙卻非常歡喜。由此可知,我們一句話, 一個動作,一個意念,都與人結下不解之緣。我們要廣結善緣,除了用平等心、恭敬心來布施結緣外,還要時刻檢討自己的語言,行為及心念,是否對人親善。如果我們在在處處,時時刻刻都能運用財 力、物力、智力、體力以及語言、行動來與人廣結善緣,改善人際關係,別人一定喜歡你,而你的命運亦隨之改善。因此,佛陀教人,未成佛道,先結善緣。
從前,有位禪師,道行高深,名噪一時,人皆景仰。有個惡作劇的青年,捉了一隻小鳥,握在手中,走來問禪師,禪師呀!你神通廣大,但你現在能知道我手中的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呢?禪師心想 ,若說是死的,這隻小鳥明明是活的;若說是活的,隻要這青年用力一握,就會變成死鳥。結果,聰明的禪師說:它的命運,掌握在你的手中;並乘其不注意,用力一拍青年人肩膀,手一鬆,小鳥飛去 了。同樣,人的命運,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一念之善上天堂,一念之惡落地獄,天堂地獄,痛苦與快樂,完全取決於自己。所以孔子說:吾欲仁,斯仁至矣!佛經說一切唯心造。隻要自己皈依三 寶,明白因果,相信命運可以改造,而運用布施心、慈悲心、智慧心來治療貪嗔癡等心理毛病,受持五戒,奉行十善,改善行為;廣學般若,廣種福田,廣結善緣,一則去惡,一則修善,則善因善果,福 報永遠隨伴自己,命運自然美好,前程一定光明遠大!
——文珠法師《改善自己的命運》
八正道是人生正軌
特別是佛教的八正道法門,更是納青年於人生正軌的良方,是有利於社會,正風氣,淨人心,去罪惡,化腐朽的無上聖藥。何謂八正道?八正道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 定等八種正確的修身養性的方法,通用於出家與在家的佛弟子們。
正見,指明白事理,分析邪正,又合乎邏輯的見解。見解正確的人,處事必然提高警覺,意誌堅決,不同流合汙,不隨俗浮沉;做人必定居仁由義,公正廉明,不歪曲真理,不誇張事實。特別是學佛的 青年人,一定要見解正確,以培養正知正見,趣向正信正覺之道。否則,邪知邪見,極易墮入魔道,淪為魔眷,自害害人,不可不慎。至於出家人,更需要知見正確,既理解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 ,還要舍有漏行,修無漏法,以謀斷惑證真,方名正見。
正思維,又名正欲,是一種純正的思想,正當的欲望。然而人之思想有邪正,欲望有善惡;凡由思想欲望所引生的行為,足以獲得真實的利樂,對己有益,對人有利的謂之善、謂之正;反之,足以招致 苦果厄難,自害害人的謂之不善,或不正。學佛人受佛法的熏陶,深信因果,明白事理,知道人生的財富,非在於金錢的積蓄,而是在於智慧的開拓;人生意義,非在於一己之利益,而是在於群體的福 利。因為一己之利益,是寓於利他的行動中,也唯有在利他的行動中,始可以達成個人的利益。是以學佛青年的思想,應該是以群眾的福利而出發,學佛人的欲望,應該是欲各遂其生,欲各適其適,欲 同樂其樂,欲天下為公,欲世界大同。至於出家人對佛教真理,如理思維,以無漏心,斷滅世間苦惱之因果,進修出世無漏道,不但欲斷惑證真,還欲令自他開佛知見,共成佛道,因此名正思維,又名 正欲。
正語,是正當的語言,語言是人的心聲,有之內而傳於外,是以思想不正,私欲泛濫的人,不但兩舌惡口,且妄言綺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以飾其奸,以助其惡。而學佛的青年人,見解正確,思想 純正,不但行為光明磊落,且非理勿言,言則合理,不妄言,不綺語,不搬弄是非,不惡口罵人。至於出家佛弟子,更應該以無漏心,收攝口業,住於善法,凡有言語,皆與真理相應,名為正語。
正業,就是從事正當的事業。佛教認為,凡能促進社會安定、繁榮,對自他有利,對國家有益的行動,無論是士、農、工、商,皆名正業。否則,唯利是圖,或鋌而走險,走私漏稅,或販賣色情,販賣 毒品,危害社會,擾亂秩序,種種不合理的行為,甚至與殺、盜、淫、妄有關的行業,皆非正業。出家佛弟子,更應退則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為業,進則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否則,醫卜 星相,妄言吉凶,或販賣如來,或依附權貴,廣求名聞利養,或經營行商,謀取盈利,皆非正業。所以出家人應以無漏慧,斷一切邪行,使身業清淨,恒修梵行,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律己修身, 隨緣教化,是名正業。
正命,是指合理的經濟生活。從事正當職業,取得合理的經濟,過著合理的生活,謂之正命。否則,經營娼寮、舞廳、販毒、走私,或從事不道德的行業,賺取厚利,養活自己,都是屬於邪命。身為出 家佛弟子,更應以無漏慧,除去身口意中,五種邪命,淡薄名利,寡欲知足,住於清淨正命中,以道自活,長養法身,培植慧命,不詐現異相,不自說功德,不星卜相命,不現通示威,不論說名聞利養 ,遠離五種邪命,謂之正命。
正精進,精謂精勤不懈,進謂進取不倦。人的精進有善與不善之分,善則名正,不善名邪。所謂正精進,該是精於道業,進於德行,既要克己複禮,善與人同;還要努力增長善業,設法停止惡業,所謂 :“已生善令長,未生善令生;已生惡令止,未生惡令不起。”謂之正精進,出家佛弟子,精於無漏道,進修無漏業,對涅槃解脫,進取不懈,行必契智,證必契理,名正精進。
正念,即是正當的意念,亦即是正當的誌願。人不可以無誌,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但人立誌,必須向善,勤於正道,立於正行,念行一致,切忌為邪念所侵,為惡勢力所動。特別是出家之人,更 要視富貴如浮雲,視名利如敝屣,不為利動,不為色惑;恒以無漏智,斷除妄想邪念,住於正念,善念,誌趣真理,願成佛道,是名正念。
正定,定是禪定,禪定有正邪之分,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別,而出世間禪定,又有小乘禪,大乘禪,如來禪,種種不同。八正道是僧俗共修的法門,僧人誌在出塵,修行偏於無漏,故修正定是出世禪;世 俗之人,偏重於福業進取,行為向善,故修正定,該是世間四禪八定。無論是修習世間禪定,或出世間禪定,皆應以正見,正思維為領導,對於定境,分別明了,不生執著。否則,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謗佛謗法,必墮無間地獄。如無聞比丘,依佛出家,精進修定,可惜不肯多聞,缺乏智慧,證入初禪,以為證得初果,次第增進,證得四禪境界,以為證得小乘四果,自以為足,不再求上進。及其命 終,四禪天中陰身現前,將生四禪天,便起邪見,以為既證阿羅漢果,仍然未能了脫生死,然則所謂涅槃,豈非是佛妄語欺人?僅此一念謗佛謗法的邪見,即現阿鼻地獄中陰身,而生阿鼻地獄,求升反 墮,我們學佛修定,豈可不慎?
八正道,不獨是出家人尋求解脫生死必循的正途。亦是在家學佛者生活的導師,行為的指南。尤其是青年人,若能以正見為眼目,以正思維為出發,以正語、正業、正命為德行,以正精進為努力,以正 念為修定的前方便。以正定為智慧的源泉,使自己見解正確,思想純正,言論合理;從事正當職業,爭取合理利潤,過著合理生活,無不良嗜好,無不良行為,無不良企圖,無不良心理。同時,以八正 道來孕育下一代的思想,培植下一代的道德觀念。然則直接可以建立理想的家園,創造理想的事業,培養理想的下一代;間接可建立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世界,而導人類奔向光明的前程。
——文珠法師《佛教與青年》
要顧及全局
現代社會科學裏,企業管理是很熱門的,大家都希望學習企業管理,在這個管理學內,有一門非常難做的學問,就是人事管理。而在佛教裏,從過去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以來,佛教就非常重視人事 管理。佛教如何從事人事管理呢?
一、要顧及全局:對於全寺大眾,要能全部照顧周全,不可以隻偏於某一邊。在叢林裏,有的人重視行持,有的人重視理解,有的人重視苦行,有的人重視雲遊,管理領導者必須要顧及全局,不能偏愛 某一方。
二、要明白分工:叢林裏,所謂四十八單職事,是最講求分工合作的。
三、要知道協調:叢林大眾的人事,最重要的就是互相溝通、互相協調。
四、要用心策劃:一個叢林容納幾百人、幾千人,要大家相安無事地修道,就要靠周全的策劃和計劃。
五、要全力推動:所有寺院的行政,有的人煮飯,有的人燒水,有的人掃地,有的人墾植田園,有的人管香火等等。大家都要全力推動,不互相因循推諉。
六、要向上報告:所有的工作職事,雖然各自分工,但也要非常合作。一有成果,必定向上彙報。
七、要知道承辦:上麵對下麵要不斷講解、宣說,讓他知道自己的任務,知道自己承辦的事業,才能做得恰到好處。
八、要追查成果:一個叢林寺院,不是大家埋頭工作就算了,對於成果資料的收集、存查都是非常重視,有過則罰,有功則賞。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
以人為本
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雲何為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
——《善生經》
現今社會普遍存在著勞資問題,在佛教經典《善生經》中,早有佛陀倡導資方如何對待員工的方法,其中有五點特別提出來給現代人做參考:
1.每呼使役,莫令過分:我們對待員工不可以讓他過分辛苦,過分勞累。比方說每天工作不超過八小時,每個禮拜有一天或一天半休假,不可以過分勞累。
2.飲食以時,彼饑如己:員工的飲食要關懷,該何時吃飯就應讓他吃飽。有打嘴、罵嘴的,沒有餓嘴的,不能讓員工挨餓。他的生活待遇也該關懷,如果待遇不夠,應該提高待遇讓他能夠生活安穩,才 有心情工作,要有人饑己饑的胸襟。
3.勞動定時,有暇令息:上下班時間要固定,不能常變動;有閑暇假日,也不能老是借故要員工加班,而應該讓他有一個適當的家庭生活,適當的個人休閑活動。
4.病時與藥,速令康複:假如說員工有了疾病,要給予勞保,你要幫助他,使他康複,甚至維護他的家人健康,使他無所牽掛,安心為你服務,為你工作。
5.多餘財物,常應賜與:所賺的錢能均分給員工,員工就會忠心地幫你賺錢;你不給予,沒有獎勵,員工日久提不起勁,就增加不了利潤。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
有錢不會善用是很苦的
六損財業者。一者沉湎於酒。二者博戲。三者放蕩。四者迷於伎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墮。是為六損財業。
——《善生經》
遠離非法而依法得財,所得的財富應怎樣處理?這略有兩大原則:第一,奢儉適中:不要過於慳吝,被譏為餓死狗,守財奴。又要量入為出,不可過分耗費,而致家庭經濟日見困難。這不但平常費用, 要有節度,就是供養三寶,也一樣的要量入為出。雖然信心懇切,樂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經濟的困窘,也會發生障礙的。第二,蓄用兼顧:由正業得來的財物,佛指示我們一個使用的方法,是幾 方麵都顧到的適當計劃。這就是將每年的如法收入,作四分支配。
①資用:把一分財物,用作經常的生活費用,包括兒女教育費等。在財力可能時,每人應有適當的生活水準,不可奢侈,卻要足夠。②積蓄:人事無常,我們有時會生病,將來還會老,平時也總有意外 的必需支出。所以在每年的收益中,應保存一分,作臨時支出,以及養老等費。積存,雖是少少的數目,也是極有意思的,不但可避免臨時的困窘求人,也可養成不浪費的習慣。近代的獎勵儲蓄,用意 也與此一樣。③經營:無論從事哪一職業,都應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份為事業費。多辟田園也好,增設工廠也好,增加資本也好,充實學力及工作技能也好。這樣才會增加收入,使財富增長累積起 來。④作福:人不能專為自己,專為現世,應顧到社會利益,以及自己的後生福樂。所以對社會公益——文化、慈濟事業,三寶法益──供養、護持,都要分一份收入來作福。這不但是自己積福德,也 是為人群謀幸福。像這樣四方麵顧到的經濟支出預算,便是最健全、最合理的財富處理法。
——印順法師《妙雲集》
說到賺錢,誰不會賺錢?人人都想賺錢也會賺錢,但有幾個人真正會用錢呢?這是個大學問喔!要是講會用錢,那隻有世間上的慈善之家,他們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有錢你會善用當然是好,不會善用那多麼苦!古來就這樣說:“一家飽暖千家怨”,你一家有飯吃,周圍的人卻在那邊餓肚子;不錯!你那個飯又不是偷人家、搶人家的,是你自己勤苦來的,但你要有 同情心啊!有飯大家吃,這樣才有福報,人家才會感激你、報答你,否則就會招來妒嫉、嗔恨,恨之久就會強奪;強奪不得,慢慢就演變成殘殺大戰而滅亡!
世間人常為錢財爭鬥,唉0人為財死”,這金錢害死多少人!大家若明白這個道理,你有多少億,能把這個多少億拿出來,為國家做慈善事業,那不就是大慈善家了?到時候誰不敬重你、讚歎你?你要 無謂的花錢,最後變成窮光蛋,也沒人會同情你,活該嘛!
我們佛教徒、善男信女們,聽到了佛法的教導,就要好好地賺錢、好好地會用錢;那不但你一人有福,大家都跟著你有福,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跟著你有福報。“一人有慶,兆民鹹賴”喔!一人成佛,不 要說成佛,其實隻要有佛的思想,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你的福慧了,更何況你將來必有成佛之時,那更能福蔭一切眾生。恭喜你!成佛後你就擁有福慧二足尊了。
——妙蓮法師《護國護仁》
如果我們擁有財富而無理財之道,那麼,十分的財富或許隻能發揮一分的作用,甚至使我們為其所害。如何合理地支配我們的財富呢?佛陀也在經典中為我們作了具體的指導。
財富應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份用以投資增值,否則財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業,一方麵回饋社會大眾,另一方 麵為自己耕耘福田。其實這也是一種投資,是對於未來幸福的投資,而我們能從中收獲的,決不是有限的財富所能比擬的。
哲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追求財富的增長,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的貪欲,而是為了要得到一種行善的工具。”隻有將財富當做“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財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如果社會上的每個 人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那麼,人間就會充滿溫暖,許多社會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一味享用財富,福報總會有耗盡的一天,也就不再屬於我們所有;一味地積蓄財富,也未必就能屬於我們所有,因為貨幣會貶值,股票會下跌,銀行會倒閉,即使將財產緊緊地鎖在保險櫃中,又能有幾 分保險係數?所以佛法認為,隻有布施出去的錢財,才會真正屬於我們所有。就像播下的種子,哪怕隻有一粒之微,會為我們帶來百倍、千倍、甚至千萬倍的收獲。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既是收獲者,也是播種者。隻有不斷地播種和耕耘,才能使我們“恒懷歡悅,身意牢固,諸善功德皆悉具足”,也才能為當下的人生和未來的解脫積累足夠的資糧。
——濟群法師《佛教財富觀》
別忘了經常“打掃”我們的身心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弘一法師
我們的身心無時無刻不在活動,在種種的活動之中,難免產生種種的煩惱病患。佛經上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就已說明了要消除業障,就必須根治我們身心的汙垢,而醫治的方法 ,就是淨化。
平時我們的衣服穿髒了,要洗淨才能再穿。我們每日沐浴洗澡也是同樣的道理,要洗滌身上的垢物。因此,在先天上,我們早就具備“清潔”的知能,知道轉淨是什麼樣的狀況,這些天賦都是與生俱有 的。但是並非人人對“淨化”的功夫都有相當的了解,例如有人洗起衣物便能潔白如新,有的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洗不清藏汙納垢的死角,這是由於對人生的明朗度不夠,不能照見本來麵目的緣 故。
佛教談到身心淨化的方法,真是不勝枚舉,譬如念佛、看經、作福等都是好方法,其中以“念佛”最為方便實在,也是最為直接的途徑。談到淨化身心,以般若智能來照破無明煩惱固然是可行之法,用 慈悲心可以淨化身心,發願心也可以淨化身心,乃至修行苦練都可以達到身心淨化的目的。而在種種的修持法門中,卻以“念佛”最為簡易便捷,而且三根普被人人可行。
“念佛”一般說來就是念“阿彌陀佛”。一早起來,心如朗朗晴空一塵不染,逢人一聲阿彌陀佛,正是象征“一日之計在於晨”的積極精神。有客人來訪,為了表示歡迎,也念一聲阿彌陀佛,無形中給 對方“賓至如歸”的親切。客人要告辭了,一聲阿彌陀佛,代表道別和離情;有人饋贈厚禮,不知道用什麼話來感激對方,一聲阿彌陀佛,表達了無限謝意。看見有人不小心跌倒了,前去扶助也稱念一 聲阿彌陀佛,表示真誠的關懷,真是功德無量。
這聲阿彌陀佛可以代表諸多的感激、招呼、愛護等意思。不過阿彌陀佛並非事到臨頭才掛在口上,而是平時養成習慣,隨機稱念。常有念佛的習慣,久而久之,自然就能潛移默化了。“臨時抱佛腳”, 不但於事無補,根本就已蔑視阿彌陀佛的至高崇聖和念佛的本來道理。例如時下一般莘莘學子受困於升學壓力,平時貪玩把書本束之高閣,直到考試臨頭了才猛啃書,求佛菩薩保佑,結果不但成績未盡 理想,身心也同時萎靡不振了。這就是“臨時抱佛腳”徒勞無功的道理。如果能把讀書列為日常生活的一環,正如平時的行住坐臥一樣的生活化,自然就能安全進入軌道,順利完成求學過程。而念佛也 同此道理,一定要平時稱念,把念佛生活化、習慣化、平實化。
有些人不相信念佛的力量,覺得“阿彌陀佛”才四個字,哪裏可能包括了惻隱、感激、關懷、親切、正義等深意,甚至也能消災延壽,增福添慧,真是不可思議。其實這是確切不虛的道理。有個信徒禮 請法師到他家裏誦經做佛事,法師開口就誦念阿彌陀佛。這個人聽了,在一旁瞪眼睛說道:
“喂!老和尚,請你來誦經消災,你怎麼三句不離阿彌陀佛呢1
法師不語,兀自反複地稱念不絕。
“喂!阿彌陀佛真有這麼大的力量嗎?”
法師被他這麼一問,突然出其不備地罵了他一句:“混蛋1這個人莫名甚妙地被罵,心裏很不是滋味,卷起袖子,一付來勢洶洶的樣子,很不服氣地道:
“你是個出家人,怎麼可以出口傷人呢?”
法師哈哈大笑說:
“哈!混蛋才兩個字,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了,阿彌陀佛四個字,怎麼沒有力量呢?”
這個故事說明了念佛的意義與利益,有些人夜間走路害怕神鬼,步步驚魂膽戰心驚的,便會唱起歌來壯膽,有了歌聲陪伴,走在暗路上自然就不怕幢幢的鬼影了。連歌聲都有如此力量,何況是稱念阿彌 陀佛的洪名聖號呢?為什麼稱念阿彌陀佛有如此大的力量呢?阿彌陀佛四個字,照中國的語意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無量光象征阿彌陀佛在空間上,如同麗日普照無遠弗屆,光芒四射恒常不變 ,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慈悲也是綿延不絕,所度的眾生更是無涯無際;無量壽代表阿彌陀佛在時間上,生命亙古常新,不生不滅。宇宙萬物唯一超越時空局限的“阿彌陀佛”,就是真理本身。唯有阿彌 陀佛四個字,才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第三集)》
追求快樂,取之有道
人由於有私心,對於世間上的一切,總是貪得無厭,認為錢財越多越好,名位愈高愈得意,物質享受愈豐富愈舒適。有的人貪求過多,為了滿足無限的欲望,甚至鋌而走險,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 而誤蹈法網。雖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欲是很困難的事,但是追求快樂,取之有道,要以合理的方法去追求,才不會自己滅亡。
傳說道教的呂洞賓,有一次到人世間來遊化,看到一個小孩子站立在路旁哭泣,呂仙祖於是上前問他說:
“小朋友,你在哭什麼呀?”
小孩子傷心地回答說:
“老公公,我母親生病了,我沒有錢替她買藥,因此心裏很難過,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呂洞賓一聽,心想:這人間我幾十年不曾來了,想不到這裏的民風變得如此的敦厚純樸,一個小小的兒童,就懂得要孝順父母,要替母親治玻於是非常感動地對小孩子說:
“讓我來成全你的孝心吧1說畢,立刻豎起手指頭,點著路旁的一塊石頭。說也奇怪,那塊石頭,經呂洞賓一指,馬上變成閃亮發光的黃金。呂洞賓拿起黃金送給小孩子,但是小孩子卻搖頭說:
“我不要。”
呂洞賓聽了,更加的驚呀,心想:這世間的人們實在太善良了,我給他黃金,竟然不要。於是無限憐愛地問說:
“小朋友,黃金你不要,那麼,你究竟要什麼呢?”
“我要你那一根手指頭。”小孩子堅定地回答。
“你要手指頭做什麼用呢?”呂洞賓奇怪地反問。
“你送我一塊黃金,雖然價值很高,但是總有用完的時候,如果你把手指頭送給我,沒有錢時,我可以隨時點石成金,花用無荊”
呂洞賓一聽,大失所望,覺得眾生的貪心實在太大了,連稚童的純潔心靈,都被財利熏染了。貪欲牽引我們墮落的力量之大、纏蓋我們清淨本性之強,可見一斑。
有一位腰纏萬貫的佛教徒,慳吝貪婪。有一天請來一位師父,為他誦經消災,以求得更多的錢財。這位師父拿起鈴子搖一搖,敲一敲引磬,便說:
“南無遠方菩薩摩訶薩,請你保佑他發財吧1
信徒一聽,怎麼是遠方的菩薩,就問師父說:
“師父!你念錯了1
“我哪裏念錯了?”師父迷惑地回答。
“你為什麼不找近處的菩薩,而要找遠方的菩薩呢?”
師父終於坦白地說了:
“我坦白告訴你吧!因為像你這種為富不仁,吝嗇不舍的人,近處的菩薩早已看得清楚,即使請求他們來幫助你,也不肯降臨壇場,所以隻好求遠方的菩薩,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你的為人呀1
當然這隻是一則警世的笑話,在哈哈一笑之餘,不可忽視它所包含的深意,這則故事警策我們不可過分貪求,貪求越多,反而失去越多,連慈悲的諸佛菩薩也愛莫能助。
人生在世,有許多痛苦煩惱,信仰佛教,乃是為了解脫痛苦,求得大安樂。但是有些人信仰了佛教之後,痛苦仍然有加無減,原因是無法將佛法的妙諦運用於生活之中,佛法和生活分開。更有些人以為 信奉了佛教,就可以免除一切的苦厄,超脫生老病死的折磨,當佛教無法滿足他對於人生不合理的要求時,甚至對佛教的信仰產生動遙這種建立於貪求之上的宗教信仰,是經不起考驗的廉價信仰。有的 人本來是虔誠的佛教徒,茹素奉佛,精進不已,但是一旦親人骨肉患病去世,反而怪佛菩薩沒有加被保佑,別的人家沒有宗教信仰,一家幸福美滿。而我一家信佛虔誠,卻倍嚐悲歡離合的苦汁,這樣的 宗教還值得信仰嗎?因此而生起怨恨心,轉而毀謗佛教。這種人是不了解佛法的根本大意、三法印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覺知諸行本來無常的聖諦,徹悟有生必有滅的緣起法,生死對我們而言,就不再 是煩惱了。
佛經上有一段記載:有一個老婦人死了可愛的兒子,每天悲傷難過,以淚洗麵。當她傷心欲絕的時候,忽然想起世上唯一可以幫助她救活孩子的是佛陀,老婦人如獲一線光明,滿懷希望地去拜訪佛陀。 老婦人見了慈悲的佛陀,彷佛溺水的人找到舟筏一樣,長跪哀求地說:
“佛陀!聽說你是人世間神通廣大的慈父,能夠幫助眾生解決一切困難。我有一個可愛的孩子,不幸死了,請求您救活他。如果您救活了我的孩子,我將成為您的弟子,護持佛教。如果您救不活我的孩 子,我就不信仰您的教義1
佛陀聽了老婦人無理的要求之後,不但不以為忤,並且慈祥地對她說:
“世間上有一種藥草,叫做吉祥草,如果你能找到一棵,給你的孩子食用,一定能夠起死回生。”
老婦人聽說世上還有奇異的靈草,可以救活自己的孩子,迫不急待地追問說:
“請問佛陀,哪裏有吉祥草呢?”
“這種吉祥草,生長在沒有死過人的人家之中,你趕快去找吧1佛陀指示她。
老婦人於是晝夜奔忙,挨家挨戶叩求吉祥草,但走遍鄰裏異國,沒有一戶人家不曾死過人,老婦人陷入絕望痛苦的深淵之中,驀地覺悟到:死亡是人人必經的過程,害怕死亡,並不因此而能免於死亡。 吾人麵對死亡時,重要的是如何從無常的事相之中,積極地去把握現在的每一刻,而追求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