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黃埔學生(3)(1 / 1)

基本程序是,全國19個省區分別先進行招生初試,初試合格後再介紹到上海、重慶等地複試,如當時毛澤東即在上海負責複試工作,複試合格後再送到廣州參加總考試。

不過參加第一期考試的學生,全國19個省區一共才1200餘人,可以想象一下它實際的影響力並不大。

錄取發榜時,經嚴格考試,第1期共錄取正取生350人(還有說360人或372人),備取生120人(黃埔一期生徐向前還有說117人或100餘人)。

榜單上,共產黨員蔣先雲名列第一。

在第1期錄取生中,約有共產黨員近60人,占學生總數的1/8。

他們以後構成了共產黨軍事力量的基石。

徐向前投考黃埔軍校,是在《新青年》雜誌上看到了《招生簡章》。這個因為在學堂上大講雪恥救國故事而被迫辭職的小學教師,從此立下宏願,要到黃埔軍校去做一番救國救民的大事業。

徐向前悄悄約上幾個同鄉白龍亭、孔昭林、趙榮忠、郭樹棫等,從山西來到上海,在上海環龍路一號進行了初考,被錄取後,又從上海直奔廣州。

出身書香門第的杜聿明和他的要好同學閻揆要(閻奎耀)、關麟征、張耀明等,也是從《新青年》雜誌上得知黃埔軍校招生的,便從陝西匆匆趕來。

然而,考期已過,多虧了陝西同鄉、同盟會元老於右任先生的舉薦,才獲準補考。否則,在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方陣裏就會少一位閻揆要中將;在後來的長城抗戰中,國民革命軍裏也就少了一位關麟征師長,昆侖關大戰則會少了一位杜聿明軍長。

陳賡、宋希濂等報考黃埔軍校,則是屬於現代職場中的“跳槽”行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