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黃埔軍校(9)(1 / 1)

張申府回憶說:“等到開學後不久,一因黃埔不在廣州城裏,由黃埔到廣州坐小汽艇也要一兩個小時。我在廣東大學教課,本已很忙,這樣兩邊來回跑,實在來不及。再則蔣介石表現出來的剛愎自用的作風,我更看不慣。當時學校本規定,凡有布告都要黨代表與校長聯名才能發表,可是蔣介石卻常常不待廖仲愷來校便發布了。還有那種習慣了的反動軍人氣焰也更使我難耐,另外這時國民黨的右派又漸漸抬頭了,戴季陶已經不辭而去,我當然更不能幹了。”

張申府的出走一方麵是對蔣介石不滿,另一方麵也與此時政治局勢的變化有關。1924年5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上,中共決定從思想上、組織上加強國民黨左派,反對國民黨右派。

這個革命化似乎進行得很順利,當時“差不多一切黨部和民眾團體的下層組織都充滿共產黨,尤其軍隊的黨部和政治部更充滿共產黨”。

這引起國民黨右翼的極大不滿,甚至聯名向孫中山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彈劾中國共產黨人案”,孫中山也同意在8月召開的國民黨二中全會討論“彈劾中國共產黨人案”。中共總書記陳獨秀對此反應強烈,甚至提議退出國民黨。

周恩來來了,開始在政治舞台施展才華。

1924年9月初,周恩來抵達廣州,對黃埔軍校表現出極大興趣。

周恩來到黃埔軍校任職後,將政治部從廣州市遷進軍校,並著手建立起一套政治工作製度,使軍校政治麵貌大為改觀。

黃埔一期學生劉天回憶說,周恩來到廣東之前,“在共產黨內的地位,還隻是一個地方幹部而不是中央幹部。但他是很聰明的,他看到了黃埔軍校在革命過程中的重要”。

周恩來接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的“政治部是個空架子,學校也沒有多少真正進步的政治工作可言”。周恩來接手後,逐步使之完善。周恩來聘請了不少共產黨人任政治教官,如聶榮臻、李富春、惲代英、高語罕、熊雄、蕭楚女、張秋人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