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主任戲劇性地失蹤,黃埔軍校師生甚感莫名。
其實是戴蔣組合不被國民黨其他派係接受,或蔣走,或戴走,兩者餘一。
而廖仲愷與蔣介石的私交不錯,蔣介石的校長一職很勝任。
按慣例,資深的比後起之秀更有基礎,但是戴季陶夠義氣,他將機會留給了蔣,離開黃埔軍校,去籌辦一所新的大學:中山大學。
戴季陶神秘失蹤後,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一職由原政治部副主任邵元衝代理。
邵元衝,浙江紹興人,1906年加入同盟會,後又赴日本謁見過孫中山。辛亥革命後回國,主編上海《民國新聞》,其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參加反袁鬥爭,並擔任過孫中山大元帥府的機要秘書,深得孫中山的信任。
1923年,受孫中山指派,邵元衝與蔣介石一道代表國民黨赴蘇俄考察。
邵元衝是舊派文人,他把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一職真的當成一個教授職位來做,既不接近學生,也不接近教官,和黨代表廖仲愷很少打交道。
邵元衝給自己安排的工作任務是每個星期由小汽艇送到島上來作幾次政治演講,講完後夾上公文包匆匆離去。
邵元衝所主持的黃埔軍校政治部,其實是個空架子,隻有兩位擔任記錄工作的書記,成了實實在在聾子的耳朵——擺設。
政治部是不能當空架子的。
失去了鄧演達協助的廖仲愷,將希望放到了共產黨方麵。
廖仲愷經同蔣介石、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將軍會商,決定請共產黨方麵推薦一位適當人選接任政治部主任。
張申府,這位最早執教黃埔的“紅色教官”,早年與陳獨秀、李大釗來往甚為密切,是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的編委之一。1918年12月,三人還曾聯手創辦了《每周評論》。後來陳獨秀交給張申府一項新的任務,讓他到歐洲的中國留學生中發展中共黨員。在歐洲的三年裏,張申府介紹了後來成為中共核心領導人的周恩來、朱德入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