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中山眼中當時還有一個更好的人選:許崇智。
不過作為粵軍老大的許崇智,不為蘇俄了解。
而江浙大佬張靜江對蔣介石的大力舉薦,成為蔣當上黃埔軍校校長的最後一個關鍵砝碼。
其實蔣成為黃埔軍校校長是偶然中的必然:
其一,他有軍事背景,但他當時不是軍閥,故而具有一般軍閥所沒有的心胸與眼界。
其二,蔣一直追隨孫中山,雖然不屬於任何派係,但是長期侍衛孫中山,人脈不少,是各派爭取的對象。
其三,蔣對孫中山忠心耿耿,據稱1912年1月14日,蔣刺殺光複會領袖陶成章,除掉了孫中山最主要的政敵,做了一件孫中山所不能做、更不能言的大事。
其四,蔣不屬於任何派係,但是他的蘇俄之行,使他成為共產國際為數不多的可以信任的同誌。誰讓訪蘇的代表團才4人呢?
其五,蔣對與日、俄、歐、美的國際關係有自己的看法,比起隻講階級鬥爭的張太雷、隻懂中國文學的邵元衝更具現代意識。
其中最關鍵的是,在陳炯明事件中,蔣始終堅持主張暫緩北伐,先清內患,解決“陳家軍”的堅定,給眾多國民黨要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共產國際和孫中山都選擇了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黨其他派係也樂見其成。
1924年5月12日,孫中山任命第一批黃埔軍校教官,在蔣介石提名的17人中,隻有張申府是共產黨員。時年32歲、從未接受過軍事訓練的張申府,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第一人。
可是“莫逆之交”的戴蔣組合,破壞了國民黨內部的政治生態。
開學不到一個月,黃埔軍校首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突然不辭而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