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黃埔軍校(3)(1 / 1)

此後,廖仲愷全力輔佐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並極力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1923年,廖仲愷任廣東省長和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積極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和籌建黃埔軍校。

1924年1月,廖仲愷任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秘書長、國民黨一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委、工人部長,並積極籌備建立黃埔軍校,任黨代表。

一句話,此刻的廖仲愷在國民黨中位高權重,絕對是核心人物。

戴季陶,又名傳賢。早年曾追隨孫中山,投身反清革命運動。

辛亥起義時,為保衛漢口,戴季陶奮不顧身,衝鋒在前;為光複上海,他又積極策劃,勇打前鋒,並在以後的護法鬥爭中因口誅筆伐袁世凱而被捕下獄,一時名噪江南。

可以說,在推翻封建帝製的資產階級民主鬥爭中,戴季陶是一員革命的幹將、馬前卒,因而深得孫中山的賞識和信任。

戴季陶常追隨孫中山左右,因將孫中山的一些重要講話記錄下來,進行精心整理,輯成《民國政治綱領》、《國民革命要義》兩本書。

五四時期,戴季陶在上海主編《星期評論》時,曾參與由陳獨秀倡導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戴季陶嚐試用馬克思主義說明中國倫理問題,稱讚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稱馬克思是“近代經濟學的大家”、“近代社會運動的先覺”,翻譯出版了一些關於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方麵的著作,在介紹蘇俄政治製度和傳播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理論方麵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還曾代為起草了最初的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

戴季陶年輕時到過日本留學,在日本大學(前身是日本法律學校)讀法科,在那裏認識了蔣介石,從此成為莫逆之交。

一般相信,蔣緯國是戴季陶之子,戴季陶留學日本時與日本女子所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