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黃埔軍校(2)(1 / 1)

1963年,蔣介石回首那段在黨內沒有地位的日子時,曾這麼說:“我是21歲入黨的,直到27歲,總理(孫中山)才對我單獨召見。雖然以後總理即不斷地對我加以訓誨,亦叫我擔任若幹重要的工作,但我並不曾向總理要求過任何職位,而總理亦不曾特別派我任何公開而高級的職位;一直到我40歲的時候,我才被推選為中央委員。”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幫助下和中國共產黨共同創辦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始設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所以通稱為黃埔軍校。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籌建之初,軍校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

政治部主任是黨代表的參謀長,特殊情況下可行黨代表職權。

黃埔軍校政治部從1924年5月25日成立到1927年4月15日國共決裂止,存在近三年,前後有戴季陶、邵元衝、周恩來、卜士奇、包惠僧、邵力子、熊雄等七人任政治部主任。

1924年6月16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舉行開學典禮。

廖仲愷任黨代表,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蔣介石任校長,構成三駕馬車。

這是很有意思的權力架構,黨代表是老大,校長是老二,政治部主任是老三,但是平時主要由校長負責具體工作,政治部主任輔助;而政治部主任,在特殊情況下又可行黨代表職權,可以當臨時的老大。

廖仲愷、戴季陶都是國民黨大佬了,而蔣介石當時還不算是。

廖仲愷是國民黨元老,左派領袖,1903年9月結識孫中山,成為孫中山的積極追隨者,後協助孫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1年5月,廣東革命政府成立,廖仲愷任財政部次長、廣東省財政廳長,協助孫中山北伐。

因積極籌款支持孫中山的北伐計劃,廖仲愷遭到反對北伐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囚禁,經夫人何香凝等人的積極營救獲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