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我們怎樣學習曆史、地理(5)(2 / 3)

c.確定一民族立國的精神。這自然區域既能做一國的保障,當然也能於無形中養成一國國民的特性,確立他們立國的精神。民族性與所處的環境適合,則人地相彰,國勢便得隆盛;如果不能適合,則國勢衰弱,而且民族精神也必日就萎縮。譬如西班牙和英國的邊界都是大海,那麼非靠強有力的海軍,不能維持一國的權勢。西班牙的失敗,完全因為人民偏狹的心理和海軍的衰弱,便是不能適應環境。英國就得了一個教訓,所以它竭力設法維持它海軍的勢力。

d.支配文化發展的方向。人類最初的活動總是最容易的地方入手,所以山川海陸的地位,就能決定移民或出行的方向。中國當秦漢以後,黃河流域雖已完全變為漢族生長老死的樂土,而人口日繁,幾有不能相容之勢,於是開疆拓土,竟成事理必然的結果。然黃河流域地位適中,比北部的鬆花江、遼河諸域則溫暖,比南部的長江、淮河諸域則略寒,開拓的方向,自然不願向塞北風沙荒涼的地方去移植,而一意認定江淮以南山明水秀的所在去發展了。因此,秦漢盛時,對北的計劃隻有阻匈奴的南下,對南則因長江流域的溫和適宜,便逐漸南伸。自西漢以下,文化南行,東拓三吳,西辟巴蜀,慢慢地長江文化與黃河匹敵了;慢慢地長江流域變為全國文化的中心了。後來海道大通,閩廣一帶,因交通便利而隆盛於前;奉天沿岸,也以地居勢要,便卓起於後。這兩處地方,在今日同為文化政治的中心,而各有相當的地位,這便是天然環境啟迪轉移的功勞。

(二)氣候。氣候籠罩在地球各部的上麵,分別顯出寒暖燥濕的功能,實是組成地理環境的第二要素。地麵的陸地雖廣,而最適宜於人類生息居住的,隻有溫帶和鄰近溫帶的一部分。那麼氣候勢力的偉大也可以相見了。所以我們隻要熟察地麵各處氣候的近況,便可知生活在某種氣候狀況中的人類,究有怎樣的文化地位。今把氣候及於人類生活的力量,概括作三項來說明它:

a.移轉民族的特性。英國的土地,因受潮濕天氣的影響,非常肥饒,人民不用費多大力氣,便能足衣足食,過很舒服的日子。他們的思想,自然以個人為重,所以英國人的個人主義,竟是氣候的出產品了。但是英國人離開了英國,到荒野渴燥的澳大利亞去,在那邊一個人要單獨過他的生活,差不多是做不到的,於是主張個人主義的英國人便不能不立刻變成社會的一員,他的思想便趨向於社會主義的方麵。所以澳大利亞有國有鐵路、國有輪船公司、國有保險公司和國有的各種工業。

b.支配人類的行為。人民犯罪的種類,也因天氣的不同而兩樣。在天氣熱的地方,殺人、毆打等罪非常之多;在寒冷的地方,最普通的罪是盜竊、賭博之類。這是因為在暖熱地方,人口眾多,人民互相接觸的地方,自然也很多,所以人民所犯的罪,大半是人事罪;在寒冷的地方,人民稀少,互相接觸之處自然也少,加以生產困難,人民為衣食起見,往往不得已而流為盜賊,所以人民所犯的罪,大半是物事罪。因有這種原因,各處人民的道德觀念,因不同的氣候而變遷,國家的組織和法律也受了極大的影響。

c.影響人類的身體。氣候又能影響於人民身體發育的遲速和生育率的高下。印度地處熱帶,人民身體的發育,異常迅速,因之結婚特早。世界各民族有遲至三十歲才結婚的,而印度則常有十三四歲的女子已出嫁生子,甚且早就變為寡婦了。在南美秘魯地方,有一個城叫怕司哥的,那邊有居民一萬四千人,但因城址建在海平線以上一萬四千二百英尺的高原上,所以氣候非常寒冷,人民身體收縮,生育率幾等於零,就是母雞生蛋,也孵化不出小雞。在那裏居住的人,差不多全是外麵搬來的。又有一件很可注意的事,凡在高地居住的人民,大概總能征服別種人民,推廣他們的勢力範圍,組織一個大規模的國家。

因為他們受幹燥稀薄空氣的影響,能發展他們的肺髒和體力,所以他們的勇氣非常充足。這類的例子,在曆史上很容易碰到,如日耳曼族的入主歐陸,蒙古族的混一亞歐,便是最顯著的適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