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我們怎樣學習曆史、地理(1)(3 / 3)

現在繼續討論曆史研究法的對象。曆史研究法的對象,當然是曆史;所謂曆史,就是剛才所說人類過去的活動。不過這句話是很空泛的,究竟人類過去的活動是什麼?照現在曆史家的意見,人類過去的活動大體有五個方麵(aspects):(一)經濟方麵,(二)政治方麵,(三)教育方麵,(四)藝術方麵,(五)宗教方麵。曆史所研究的就是人類過去這五個方麵的活動。但是我們此地有二點要注意:第一點,就橫的方麵講,我們對於這五個方麵並不是研究它們的支體,應該研究它們的渾淪,所謂渾淪就是這五個方麵所並成的一個整個東西。第二點,就縱的方麵講,我們要研究的是這個渾淪的變化,並不是研究它在各時代中的靜止(static)狀態。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研究活的和動的人類史,不是死的和靜的人類史。什麼是活的和動的人類史?怎樣去研究它們?我們下麵再講,此地暫置不論。

在這裏我又附帶了一個感想,就是我們中國向來研究曆史,差不多統是注重在片麵的同部分的方麵,或者在靜的同死的方麵,難得可以找出一本研究中國曆史的書,能夠注意到綜合的和變化的一方麵。例如:研究文化的狀況,他們隻知道分門別類地直敘下來。至於中華民族在某一時代中整個的文化狀況怎樣,他們就不去注意了。又如研究官製的沿革,他們隻知道將曆代的官製平鋪起來。至於秦代的官製何以到了漢代就發生變化,其變化的情形怎樣,他們就不去注意了。所以中國從前的曆史著作是破碎的,不是整個的;是死的,不是活的。

現在講一講曆史研究法和自然科學研究法不同的地方。第一,就是觀察點的不同。科學方法裏麵的觀察點,是在各種實質上求他們相同的地方;而曆史的觀察點,完全注意於實質上各種不同的地方。概括地說:科學方法,是在各實質上求同;曆史方法,是在各實質上求異。第二,就是研究對象的性質不同,科學所研究的,專注意在許多實質中某一種原質,所以非常單純;而曆史所研究的,並不是研究許多事實裏麵的某一點,乃是將一件事實的各方麵,作普遍的各個的研究。還有科學研究的範圍,是有一定的,它總是由複雜而簡單。至於曆史研究的範圍,就沒有一定了:我們可以研究一個朝代的曆史,也可以研究一個小時的曆史;我們可以研究一個民族的曆史,也可以研究一個人的曆史。還有一點,就是曆史處處要受時間、空間的限製,換句話說:就是曆史的事實絕對不能離開地方和時代。時與地實在是曆史事實必要的元素。至於科學就可不受這種限製。科學的真理,一旦發見以後,無論古今中外,都可以應用起來。第三,曆史研究法的步驟和自然科學研究法的步驟,也不相同。自然科學方法所用的步驟,是觀察和實驗;而曆史所研究的事跡,都是已經過去的了,沒有方法可以觀察,可以實驗。所謂“生死人而肉白骨”,是一件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因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曆史這種學問,可以說是純粹主觀的學問;而自然科學,大體上可以說完全是客觀的學問。

在這裏我又有一個感想,就是現在我們中國人談曆史,動不動就在曆史裏麵求因果這句話我們從上麵所講的看來,可以說是無根之談。他們以為自然科學都講因果,曆史既然是一種科學,所以曆史也應該講因果,這種比附的論調,完全是錯誤的。

在這裏我還要特別提出中國史學界唯一天才章學誠先生對於曆史上的客觀和主觀,應該怎樣辨別,怎樣調和的名言。他在他的名著《文史通義·史德篇》上說:欲為良史者,當慎辨於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他此地警告研究曆史的人要注意“天人”之際。什麼叫作“天人”?依我的解釋,所謂“天”,就是客觀;所謂“人”,就是主觀。他叫我們要將曆史上的客觀和主觀兩種東西分別清楚。他又說:史所載者事也……事不能無得失是非。一有得失是非,則出入予奪相奮摩矣;奮摩不已:而氣積焉,事不能無盛衰消息。一有盛衰消息,則往複憑吊生流連矣;流連不已,而情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