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我們怎樣學習國文(5)(1 / 3)

《竹書紀年》

此書現通行者為元明人偽撰。其古本,清儒輯出者數家,王國維所輯最善。

《國語》、《春秋左氏傳》

此兩書或本為一書,由西漢人析出,宜合讀之。《左傳》宜選出若幹篇熟讀成誦,於學文甚有益。讀《左傳》宜參觀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學方法。

《戰國策》

宜選出若幹篇熟讀,於學文有益。

《周禮》

此書西漢末晚出,何時代人所選,尚難斷定。唯書中製度,當有一部分為周代之舊,其餘亦戰國秦漢間學者理想的產物,故總宜一讀。

注釋書有孫詒讓《周禮正義》最善。

《考信錄》崔述著

此書考證三代史事實最謹嚴,宜一瀏覽,以為治古史之標準。

《資治通鑒》

此為編年政治史最有價值之作品,雖卷帙稍繁,總希望學者能全部精讀一過。

若苦幹燥無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幹門類,標治摘記作將來著述資料(吾少時曾用此法,雖無成書,然增長興味不少)。

王船山《讀通鑒論》。批評眼光,頗異俗流,讀通鑒時取以並讀,亦助興之一法。

《續資治通鑒》畢沅著

此書價值遠在司馬原著之下,自無待言。無視彼更優者,姑以備數耳。

或不讀正《資治通鑒》而讀《九種紀事本末》亦可。

要之,非此則彼,必須有一書經目者。

《文獻通考》、《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

三書卷帙浩繁,今為學者摘其要目。《田賦考》、《戶口考》、《職役考》、《市糴考》、《征榷考》、《國用考》、《錢幣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四裔考》不必讀。《王禮考》、《封建考》、《象緯考》絕對不必讀。其餘或讀或不讀隨人(手邊無原書,不能具記其目,有漏略當校補)。

各人宜因其所嗜,擇類讀之。例如欲研究經濟史、財政史者,則讀前七考。餘仿此。

馬氏《文獻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創作,應舉《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資料較豐富耳。吾輩讀舊史,所貴者唯在原料爐錘組織,當求之在我也。

《兩漢會要》、《唐會要》、《五代會要》,可與《通考》合讀。

《通誌二十略》

鄭漁仲史識、史才皆邁尋常,《通誌》全書卷帙繁,不必讀。二十略則其精神所聚,必須瀏覽。其中與《通考》門類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書略》、《七音略》、《校讎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鑒》、《通考》,已浩無涯涘,更語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學者幾何不望而卻走?然而《二十四史》終不可不讀,其故有二:(一)現在既無滿意之通史,不讀《二十四史》,無以知先民活動之遺跡。(二)假令雖有佳的通史出現,然其書自有別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終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終究仍為國民應讀之書。

書既應讀,而又浩瀚難讀,則如之何?吾今試為學者擬摘讀之法數條。

一曰就書而摘。《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俗稱四史。其書皆大史學家一手著述,體例精嚴,且時代近古,向來學人誦習者眾,在學界之勢力與六經諸子埒。吾輩為常識計,非一讀不可。吾希望學者將此四史之列傳,全體瀏覽一過,仍摘出若幹篇稍為熟誦,以資學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舉其目亦可。但手邊無原書,當以異日)。四史之外,則《明史》共認為官修書中之最佳者,且時代最近,亦宜稍為詳讀。

二曰就事分類而摘讀誌。例如欲研究經濟史、財政史、則讀《平準書》、《食貨誌》;欲研究音樂,則讀《樂書》、《樂誌》;欲研究兵製,則讀《兵誌》;欲研究學術史,則讀《藝文誌》、《經籍誌》,附以《儒林傳》;欲研究宗教史,則讀《北魏書·釋老誌》(可惜他史無之)。每研究一門,則通各史此門之誌而讀之,且與《文獻通考》之此門合讀。當其讀時,必往往發現許多資料散見於各傳者,隨即跟蹤調查其傳以讀之。如此引申觸類,漸漸便能成為經濟史、宗教史等之長編。將來薈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類而摘讀傳。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誌氣,且於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全史各傳既不能遍讀(且亦不必),則宜擇偉大人物之傳讀之,每史亦不過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研究者而擇讀。如欲研究學術史,則讀《儒林傳》及其他學者之專傳;欲研究文學史,則讀《文苑傳》及其他文學家之專傳。用此法讀去,恐隻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國傳》、《蠻夷傳》、《土司傳》等,包含種族史及社會學之原料最多,極有趣,吾深望學者一讀之。

《廿二史劄記》趙翼著

學者讀正史之前,吾勸其一瀏覽此書。記稱“屬辭比事《春秋》之教”,此書深得“比事”之訣。每一個題目之下,其資料皆從幾十篇傳中,零零碎碎覓出,如采花成蜜。學者能用其法以讀史,便可養成著述能力(內中校勘文字異同之部約占三分一,不讀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