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我們怎樣學習國文(4)(1 / 3)

“國故”的名詞,比“國粹”就好得多。自從章太炎著了一本《國故論衡》之後,這“國故”的名詞,於是成立。如果講是“國粹”就有人講是“國渣”。“國故”(National Past)這個名詞,是中立的。我們要明現社會的情況,就得去研究國故。古人講,知道過去,才有知道現在。國故專講國家過去的文化,要研究彼,就不得不注意以下四種方法。

(一)曆史的觀念。現在一般青年,所以對於國故,沒有研究興趣的緣故,就是沒有曆史的觀念。我們看舊書,可當彼作曆史看。清乾隆時,有叫章學誠的,著了一本《文史通義》。上邊說,“六經皆史也”。我現在進一步言之,“一切舊書——古書——都是史也。”本了曆史的觀念,就不由然而然地生出興趣了。如道家練丹修命,確是很荒謬的,不值識者一笑。但本了曆史的觀念,看看彼究竟荒謬到了什麼田地,亦是很有趣的。把舊書當作曆史看,知彼好到什麼地步,或是壞到什麼地步,這是研究國故方法的起點,是“開宗明義”第一章。

(二)疑古的態度。疑古的態度,簡要言之,就是“寧可疑而錯,不可信而錯”十個字。譬如《書經》,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之別。有人說,古文《尚書》是假的,今文《尚書》有一部分是真的。餘外一部分,到了清時,才有人把彼證明是假的。但是現在學校裏邊,並沒把假的刪去,仍舊讀彼全書,這是我們應該懷疑的。至於《詩經》,本有三千篇,被孔子刪剩十分之一,隻得了三百篇。《關雎》這一首詩,孔子把彼列在第一首,這首詩是很好的。內容是一個很好的女子,有一男子要伊做妻子,但這事不易辦到,於是男子“寤寐求之”,連睡在床上,都要想伊,更要“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呢。這能表現一種很好的愛情,是一首愛情的相思詩。後人誤會,生了許多誤解,竟牽到旁的問題上去。所以疑古的態度,有二方麵好講:(一)疑古書的真偽,(二)疑真書被那山東老學究弄偽的地方。我們疑古的目的,是在得其“真”。就是疑錯了,亦沒有什麼要緊。我們知道,哪一個科學家,是沒有錯誤的。假使“信而錯”,那就“上當”不淺了。自己固然一味迷信,情願做古人的奴隸,但是還要引旁人亦入於迷途呢。我們一方麵研究,一方麵就要懷疑,庶能“不上老當”呢。

如中國的曆史,從盤古氏一直相傳下來,年代都是有“表”(Tale)的。“像煞有介事”,看來很是可信。

但是我們要懷疑,這怎樣來的呢?根據什麼呢?我們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究其來源怎樣?要知道,這年月的計算,有的是從偽書來的。大部分還是宋朝一個算命先生,用算盤打出來的呢。這哪能信呢?我們是不得不去打破的。

在東周以前的曆史,是沒有一字可以信的。以後呢,大部分也是不可靠的。如《禹貢》這一章書,一般學者,都承認是可靠的。據我用曆史的眼光看來,可是不可靠的,我敢斷定彼是偽的。在夏禹時,中國難道竟有這般大的土地嗎?四部書裏邊的經、史、子三種,大多是不可靠的。我們總要有疑古的態度才好。

(三)係統的研究。古時的書籍,沒有一部書是“著”的。中國的書籍雖多,但有係統的著作,竟找不到十部。我們研究無論什麼書籍,應該要尋出彼的脈絡,研究彼的係統。所以我們無論研究什麼東西,就須從曆史方麵著手。要研究文學和哲學,就得先研究其文學史和哲學史;政治亦然。研究社會製度,亦宜先研究其製度沿革史。尋出因果的關係,前後的關鍵。要從沒有係統的文學、哲學、政治等裏邊去尋出係統來。

有人說,中國幾千來沒有進步,這話荒謬得很,足妨害我們研究的興趣。更有一外國人,著了一部《世界史》,說中國自從唐代以後,就沒有進步了。這也不對,我們定要去打破這種思想的。總之,我們是要從從前沒有係統的文學、哲學、政治等裏邊,以客觀的態度,去尋出係統來的。

(四)整理。整理國故,能使後人研究起來,不感受痛苦。整理國故的目的,就是要使從前少數人懂得的,現在變為人人能解的。整理的條件,可分形式、內容二方麵講:

1.形式方麵。加上標點和符號,替彼分開段落來。

2.內容方麵。加上新的注解,折中舊有的注解。

並且加上新的序、跋和考證,還要講明書的曆史和價值。

我們研究國故,非但為學識起見,並為諸君起見,更為諸君的兄弟姊妹起見。國故的研究,於教育上,實有很大的需要。我們雖不能做創造者,我們亦當做運輸人。這是我們的責任,這種人是不可少的。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梁啟超

(甲)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論語 》、《孟子》

《論語》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後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