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我們怎樣學習國文(3)(1 / 3)

6.歸納式。我們看王引之《經傳釋詞》、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收羅材料很豐富,經過比較研究的結果,歸納到一個原則,斷定每一個字有幾種意義;這是寫過無數劄記,從無數小紙條子裏頭得出來的成績。這種功夫,我們希望少數的高級中學生去做,要細心,要耐煩,要專一,要分類,要持久,試驗了又試驗,研究了又研究,才有所得。武斷是不行的,速成是不了的。

7.演繹式。不經過歸納式,不能用演繹式。若是聞見之中,得到一鱗一爪,便以為金科玉律,奉如神明,不問它的見解普遍不普遍,確實不確實,便胡亂定別人之是非,以為合他所說的是,不合的就非,這等劄記式很有危險,很有流弊,希望大家不要做。這種功夫,一定要等閱曆豐富、讀書廣博之後,才能下手。譬如章太炎先生的《文始》、《新方言》起頭就《說文》字中選一個字為主,下麵臚列幾個別的字來證明它,完全用的演繹式;有的是很有心得,很有道理,很不錯;但是穿鑿附會,不能概括一切的毛病,也就難免。以海內大師之章先生,作演繹式的劄記,尚有流弊,何況淺嚐薄學的中等學生呢?所以我希望大家作以上幾種的劄記,不要作演繹式的劄記。

(三)組織讀書會

讀書最好有許多朋友的;沒有朋友,則孤陋寡聞,減少了讀書的趣味和效率。從前宋明人聚徒講學,歡喜在什麼洞裏,立什麼社,便是切磋觀察的意思。歐美學者有所謂學會團體種種組織,每一新學術發生,則登壇辯難,議論風生。像這種交換知識的機會既多,往往開發一己的性靈,大可補充私見所不及。

我國人最不講究談話,除了宋明學者以外,很少有一種討論學問的機會。用功的人,躲在深山野穀裏,荒村古廟裏,苦讀書,有了疑問沒有人問,有了新見解,沒有人參證,興趣還不索然嗎?這種人研究學問能夠成功,是了不得的,是鳳毛麟角的。又有人以通信為唯一的商榷學問的機會,此來彼往,嚴勘得失,往往費千數百言而不惜這種辦法,也是有了國文根基以後可以行的,但很不方便,很不經濟。在學校裏的時候,異方知己,共處一堂,這是何等的樂事!月明星稀之夕,風和日暖之晨,大家踞著綠茸茸的草地上,聽著鳥叫,讀著書聲,古人所謂“共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這又是何等的樂事!所以我想,讀書會之在今日中等學校,是唯一的研究國文的組織了。

我把組織的辦法,略說一點如下:

1.會員不必過多,以確有誌於讀書而能持久者為限。

2.每會員須定幾種研究的書籍,在固定期限內完成之。

3.每會員入會費一元,常月會費半元,以便購置書籍及報章雜誌。

4.請學校指定一間或數間房屋為會所,以環境優美為宜。

5.會中書籍除募捐及公共儲金購置外,各會員所私有者,另開清單陳列會所,以便流通閱讀。

6.會員中互推幹事書記會計各一人,俟成績豐富,預備出版時,再推編輯一人,每學期始改選一次。

7.每星期開會一次。地址和時間,由書記預先通知。

8.開會時的事件:

a.節述某書之內容,使未看某書者,在短時間內,得知其梗概。

b.報告研究的心得。對於某書某文的批評優點何在?缺點何在?

c.質疑辯難,可以自由談話,不拘形式問題重要複雜,不容易解決者,不必武斷解決,留待下次討論。

d.請校內外學者演講,最好預先告訴他們,自己所要聽的東西。

e.各會員須輪流報告演說,不得躲懶。

9.會員三次不到會者,取消其資格。

10.請教師數人為指導員。

四 國文學習的精神

朱子說:“萬事須有精神方做得。”這句話說到實行上去了,實在好。我們徒然知道國文的內容怎麼樣,學習國文的方法怎麼樣,不去身體力行,又何必白費時間,看這一篇長文呢?

從前人說讀書,要專一,有恒細心……其實就是說要有精神。換言之,就是要有趣味。試問沒有趣味,還有精神嗎?什麼叫作趣味?我說:凡一件事做下去不會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結果的,這件事便可以為趣味的主體。有始有終,而繼續不斷地增加其趣味者,才算真趣味。這種趣味,唯有學問;國文不過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王陽明的學生王心齋說:“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樂裏學,學裏樂。”這把趣味和學問,融成一片,當然不覺得學習的困難,隻覺得學習的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