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我們怎樣學習國文(3)(2 / 3)

國文原是個範圍廣漠、不易研求的東西。知難而退、望洋興歎的,不知有多少人!半途而廢、功虧一簣的,也不知有多少人!不得其門而入的,更不知有多少人!為鼓勵初學者學習國文起見,不得不先鼓舞有學習國文的精神——就是學習國文的趣味。

趣味不是一時得來的,總是慢慢的來,越引越多;像吃甘蔗一樣,越嚼越有滋味。假如你盡管每天定有一點鍾做學問,但不過拿來消遣消遣,不帶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來。或者今天研究這樣,明天研究那樣,趣味還是引不起來。趣味總是藏在深處,你想得著,便要入去。這個門穿一穿,那個窗戶張一張,再不會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你應當揀你所嗜好的學問,就國文說,或詩,或詞曲,或散文,或平民文學,或古籍,或近作,用全力來研究它。不怕範圍窄,越窄越便於聚精神;不怕問題難,越難越便於鼓勇氣。你隻要肯一層一層地往裏麵追,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罷不能”的地步。

趣味又和電一樣,越摩擦越出。一個人總要有幾個共學的朋友。能夠有同一的嗜好最好了;即不然,隻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不知不覺地也把趣味摩擦出來了。前段說要組織讀書會,即是此意。

總之,趣味是活動的源泉,趣味幹竭,活動便跟著停止。不但學習國文,要有趣味,便是學習其他科目,也要有趣味。梁任公先生是主張趣味主義的一個人。他說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個東西,把裏頭所含一種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隻怕所剩的隻有零了。他說天下萬事萬物都有趣味,隻嫌二十四點鍾不能擴充到四十八點鍾,不夠他享用。這種樂觀的精神,我們青年,應該有的。我們不能說,讀外國文有趣味,讀國文沒有趣味;也不能說看現在新書有趣味,看古書沒有趣味。佛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趣味是要你自家領略啊!旁人沒有法子告訴你!

作文的基本的態度

夏丏尊

今夜的話題,叫作“作文的基本的態度”。我在這寒假中,曾看了不少關於文章作法的書籍,覺得普通的文章,其好壞大部分是態度問題。隻要能了解文章的態度,文章就自然會好,至少可以不至十分不好的。古今能文的人,他們對於文章法訣,一個說這樣,一個說那樣,各有各的說法,但是千言萬語,都不外乎以讀者為對象。務使讀者不覺苦痛厭倦而得趣味快樂。所謂要有秩序,要明暢,要有力等等,無非都是想適應讀者的心情,因為離了讀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

要使文章能適合讀者的心情,技巧的研究,原是必要,態度的注意,卻比技巧更加要緊。技巧屬於積極的修辭,大部分有賴於天分和學力;態度是修辭的消極的方麵,全是情理範圍中的事,人人可以學得的。諸君要學文章,我以為初步先須認定作文的態度。作文的態度,就是文章的ABC。

諸君之中,有的文字已過得去,有的還是不大好。現在作文用語體,諸君又是學過了語法的,語句上的毛病,當然不大會有;平日文題又很有自由選擇的餘地,何以還有許多的毛病呢?我以為毛病都是由態度不對來的。態度不對,無論你加了什麼修飾或技巧,文字也不能像樣。反覺討厭,好像五官不正的人擦上了許多脂粉似的。

文章的態度,可分六種來說。我們執筆為文的時候,可以發生六個問題:

(1)為什麼要作這文?

(2)在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麼?

(3)誰在作這文?

(4)在什麼地方作這文?

(5)在什麼時候作這文?

(6)怎樣作這文?

用英語說,就是Why? What? Who? Where? When? How?六字可以稱為“六W”。現在試逐條說述。

(1)為什麼要作這文?這就是所以要作這文的目的。例如:這文是作了給人看的呢?還是自己記著備忘的?是作了勸化人的呢?還是但想作了使人了解自己的意見,或是和人辯論的?是但求實用的呢,還是想使人見了快樂感得趣味的?是試驗的答案呢,還是普通的論文?諸如此類,目的可各式各樣,因了目的的如何,作法當然不能一律。普通論文中很細密的文字,當做試驗答案,就冗瑣討厭了。見了使人感得趣味快樂的美文用之於實用,就覺得不便了。周子的《愛蓮說》,拿到植物學中去充當關於說明“蓮”的一節,學生就要莫明其妙了。所取的題目雖同,文字依目的而異,認定了目的,依了目的下筆才能大體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