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為學的目的與方法(2)(3 / 3)

如今再說到休息,不用說,睡眠是最重要的休息了。

我們不都是愛迭生,怎能人人都時忘寢食呢?八小時睡眠,是最普通的限度,不宜過之或不及。平日每人能至遲晚間十點半就寢,早間六點半起床,便很好了。但就寢前十分鍾內,不宜用腦,最好唱歌以娛之。

吾人倘不能於夜間睡足,則次日精神一定不繼,反不能用心為學,則昨夜雖然做了些事,比較起來,恐還不償次日所失的。

我們倘能適量的讀書,縱是用心了,往往尚不自知其用心,如此才好。倘我們為學時,常自覺自己是非常用心的人,則其精神,一定受累了。故就這層說,中和最難。

七 學問與經驗

我們常講的“學識”兩個字,原來有很大的區別。大概自學問上得來的為“學”,自經驗上得來的為“識”。但我們青年學生所要得的,二者實同其重要。故略論一論“學問與經驗”。

經驗雖重要,我們不能舉人世間的事一一去嚐試,以獲得我們經驗。故弗蘭格林說:經驗是一個寶貴的學校,但愚人除此外無他學。(Experience keeps a dear school,but foolswill learn in no other.——Franklin.)

倘件件事都必待我們嚐試,才為經驗,那我們的損失,一定不少了。而且世變無常,我們即經驗一生,也經驗不了呀!所以我們要思,所以我們在學的時候,貴學得運用智慧的門徑。

有人說,學問不過是成堆的無用的磚瓦,必待聰慧的匠人來,才能建立完美的房屋。如果此言是實,則那最苦的人,一定是那不會選擇材料的匠人了。但最難做的,就是在學時看著似乎很無用的,而後來竟非常有價值,這又怎樣辦呢?

Sir Josbua Fitch說:“當我回顧我之生命時,想到過去學校的生活。我很知道當時我所學的,沒有哪一條曆史上的事實,哪一條數學上的公式,哪一條文法上的界說,哪一節愉美的詩句,哪一個科學中的真理,後來不重重複複地來到我最想不到的途中,並且證明他的用處是大於我所能夠相信的。它幫助我閱書懂得更清楚些,幫助我了解繞著我的曆史更明白些,又幫助我對於生活的觀念更大而更有味些。”於此,可見我們所讀的書,在當時不見得能夠預料出它將來的用處。嚴格地說,實際也無需我們預料出的。

但是於我們所學,不能不了解其真價。於是我們不能不有很好的眼光。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要用主觀的嗜好去得來,要用客觀的眼光去批評,要用我們所認為是的真理,單純而摯愛地去信他。像研究中國漢學,更要有一副卓絕的眼光才行!

八 目的與興趣

本文已快到終結的時候了,我尚欲將目的與興趣提出說一說:目的是無論做什麼事所不可少的,尤其是讀書。沒有目的地讀書,我們不免是盲從,若是盲從,那“惰性撒旦”就要來了。因為我們站立在浩渺無邊的海洋之前,沒有固定的方針,我們是不敢渡涉的呀!

求學的目的,當然以人生為主。所謂人生,斷不是僅就低能的物質之便利。倘青年為學,一是以物質生活為目的,則那些艱苦的發明家,又何自而來呢?這樣,非特學術界不得進步,即學者自身,也沒絲毫價值了。

你看那些艱苦的發明家,雖然沒有詩歌的頌揚,雖然沒有金石的傳載甚至於他們的名姓都湮沒不聞了,但他們的事業和精神,實永存於世間而不朽。他們也未嚐為此不朽的精神而發明,他們不過有愛真理的心促之使然罷了。

故當時雖然沒有什麼利益,於後世他曉得是有利益的,於自己雖沒有什麼利益,於世界他曉得是很有利益的;這就是他發明家目的所在,興趣所在。我們為學之最高的目的與興趣,也就是如此了。

但我們倘不能個個做發明家,我們也不要灰心。力量有強弱,利益有大小,在可能的範圍內,定可收我們的效果的。

聰明的學生,靈敏有智慧的青年,倘沒有目的,不願勤苦,或因其沒有目的而不知愛惜其身體,則其結果,往往無所成就,這是最可太息的。哥德嚐謂這種青年,“像嬌好的植物,開了雙朵的花,但沒有種子”。這樣倒反不如那稍魯鈍一點子的青年。他能有確切的誌願,光明的目的,能注意他身體的健康,求學的勤勉,於社會於自己,皆有希望的人了!

至於生計,自然是應該注意的,但不是為生計才去學,實在是因學而後有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