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書籍,要有一種求得的興趣,固然是了;但更要有一種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我以為可分作五步:
第一步預備。當我們未去翻讀那一本書之先,應有一種預備。將那本書中所要講的,想像一過,不論所想像的與書中對不對,經過一層想像,便容易發生映像。這就與畫圖畫的先打輪廓一樣。
第二步吸收。預備既好,翻看書本從事吸收。這時要將所論的大體概括起來,一齊吸收到眼底。所用的精神,要像蜜蜂在花蕊上吸蜜一樣;並且還要注意規則與條理。
第三步疑辨。既吸收了,對於所得要設疑辨難。辨清楚重要不重要,正確不正確,那重要而正確的便將他記錄下來。
第四步記錄。記錄(Take Notes)不一定記錄在紙上,有隻須印證在腦子裏的。然記錄原所以幫助記憶,故很有益。不過那一種受用的學問,不但徒望其記得,還以能完全領會而實行為是。朱晦庵說得好:看書不可僅過目而止,必時複玩味,庶幾忽然感悟,得到義理與踐履處融會,乃為自得。
即指受用的學問說。
第五步運用。學得之後,當求所以運用。運用就是一種複證。或以其所學為朋友談說,或用文字係統地寫出,這都是運用之妙法。待運用之後,所學才真是他的了。
五 集中注意力
當讀一課書或研究一件學問時,最要的使我們的注意力集中,要將所有的情緒思維,一齊舍卻,而專注到我們所研究之對象上。
譬如認一個字時,定有許多非我們所要的感覺來感觸我們。字旁有別的字,一麵書上有別種印痕,街上的車聲,陽光的反映,隔座的喧聲,衣襟的壓迫,壁上時計的秒聲,這種感觸,莫不足以分我們的注意力。每一種感觸,皆足使我們分一次心去設想。如欲將所研究的對象,完全吞食到腦裏去,沒有一種集中的注意力,便不易了。
心理學家說,沒有哪一種影像可以在人腦裏延長至一分鍾,這話很是。普通事實,當我們閉目凝想時,任何現象,倘不加以裁製,則所想之對象,是刻不留停的遷變。
一會這裏,一會那裏,就同影戲一般。譬如想一位朋友,想到他的神情,忽又想到他的笑貌,忽又想到他某一天和我玩公園,忽又想到那天公園裏遇見一個服裝很奇怪的人,那個人說的那奇怪的話……不住地想,以為還是那位朋友,其實何嚐專想那個朋友呢?這雖是心理上自然的變遷現象,但我們於對象之某一部分,倘能加以製裁,使注意力集中到一點上,則凝想時間當可延長些。
我們安心吸收學問除屏卻一切外來的感觸外,這集中注意力,實最重要。此等現象,可將所注意的對象作一圓以表之,所有外來感觸,俱放在圓周之上,惟我們獨一的對象,作為圓心。這樣的注意下去,保守得這個圓心,可延長到自己所欲延長到的時限。
注意力之大小,關係我們智力的強弱,所謂天才,不過他的智慧於耐用一層有無限能力罷了。舉世聞名之愛迭生,我們莫不驚服其發明之富,但他的吸收學問之力,據說,往往數日廢寢忘餐都不覺得疲餓哩!
但我們倘不善用我們的腦力,即有天賦的好的精神,恐亦難收善果的。
六 休息與運動
求學固然要努力,休息運動也是一樣的重要。“健強的精神須寓在健強的身體之中”,我們為學問而傷害了身體,學成也不得用呀!況腦力終有限,若一味伏案不起,幾點鍾的坐下去,最後必覺得腦昏眼花,看書也看不進的。心理學家謂人類的腦,不能一直運用過三刻鍾,此理極是。故讀書用心要有適量的休息,休息時又應完全將所事忘卻。
有一種變換腦力之休息,那是極可施行的了,譬如上一點鍾讀英文,下一點鍾習數學,因為對象不同,所用之腦的部位遂不同,此一部運用,那一部便可休息了。
但用心讀書,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坐在桌前,背往往要前倚,眼往往要下視;於是眼的筋肉與胸的肌膚,最易疲倦。故無論如何,非得有適量的休息與運動不可。
運動方法,有個人的與團體的兩種。均有專書討論,不重述了。但我亦要略說幾句:我們為本身的鍛煉起見,隻習行個人的運動也就夠了;然若欲多有些興趣,團體運動也是很重要的。Games不但有益於人的健康,且可以輔助人的道德,如何與遊伴聯絡,如何使自己態度好,如何養成謙讓互助的性習,Games都可以教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