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互相辨認中老去05(3 / 3)

Now you're telling me you're not nostalgic

Then give me another word for it

You who're so good with words and at keeping things vague

Cause I need some of that vagueness now

現在你卻告訴我,你並不那麼念舊

好吧,就請你用另一個詞代替

你是如此善於言辭

又總說得那麼模棱兩可

至於我,一個模糊的答案也以足夠

It's all come back too clearly

Yes, I loved you dearly

And if you're offering me diamonds and rust

I've already paid

所有回憶都清晰地湧上心頭

是啊,我曾深愛你

如果你留給我的是鑽石和鐵鏽

——我已為此付出過代價

·關於《鑽石與鐵鏽》

“民謠女皇”喬恩·貝茲(Joan Baez)是一個活著的傳奇。她1941年生於紐約,蘇格蘭裔母親和墨西哥裔父親給了她蜜色的皮膚和黑頭發,從少年時起她就有著引人注目的美貌。她純粹而清澈的嗓音,驚人的創作天賦,獨立又反叛的性格,讓她21歲就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麵。

在遇見鮑勃·迪倫(Bob Dylan)時,她早已成名,而他還是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驕傲的傻小子。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懷才不遇的年輕音樂人湧至格林尼治村尋找機遇,他是其中的一個。1963年5月,他們在加州蒙特利音樂節遇見。這不是他們第一次見麵,卻是她第一次看到他的音樂才華。他們的感情從那時開始,她去哪裏演出都不遺餘力地推薦他和他寫的歌。1963年7月,在羅德島舉辦的新港音樂節(Newport,當時最具影響力的爵士音樂節和民謠音樂節)上,她登台唱了很多他的作品。此後她連巡演都帶著他一起。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她,他的成名之路不會是如此坦途。

同年8月28日是個全世界都不會遺忘的日子: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表演講。他的好友貝茲每一次都出場演唱,支持他的演講,那一次更不例外。那一天她與迪倫一起參加華盛頓遊行並演唱。

如《鑽石與鐵鏽》歌詞中所寫:“當年那漂泊的少年,也曾漂流至我的懷中。你曾在我身邊駐留,如海上短暫的迷途;我也曾守護著你,不求回報,傾盡所有。”他們毫不避諱彼此間的感情,如果說真的有“靈魂伴侶”這種關係,那麼這就曾是他們之間的定義。

1965年兩人一起遠赴英國。當時已嚐試往搖滾轉型的他和一直堅持傳統民謠的她在音樂理念上發生了分歧,她固執、專注,他滿腦子都是變革。在他的英國演唱會上,他甚至沒有讓她登台。

兩人一分開就是10年,沒有聯絡,唯有通過報紙和電視了解對方的消息。

1975年,早已搬離紐約的他在某個深夜給她打了一個電話。就在那個夜裏,她寫下了這首歌。往事如鑽石熠熠生輝,又似鐵鏽痕跡斑駁——他們愛過、堅持過,有過同樣的夢想卻終於走到了分岔路口。他早已不是當年不名一文的他,她仍然是當年那個除了愛和夢想什麼都不在乎的她。

1975年,他的巡演終於請來了她。有種羈絆不是時間可以切斷,也不是距離可以改變。隔著10年的時光,回憶雖曆曆在目,然而那種被稱作“愛”的情緒已經成為標本,仍然生動卻不再鮮活。最糟的結局是再次重複相愛和分離,最好的結局是彼此忘記。而他們兩者都沒有選擇。此後他們少有交集,偶爾聯絡,就像再普通不過的老朋友,直到如今兩人都已年過70。

上一次聽到關於她的新聞是她在喬布斯的紀念儀式上演唱《Swing Low,Sweet Chariot》。喬布斯年輕時曾追求過她,這段感情也沒能有結果。

鮑勃·迪倫2012年9月出了新唱片《風暴》(Tempest)。他的音樂裏鮮明的情緒開始褪色,開始圓融,開始少了棱角,開始多了一種微妙的、老去之後的輕盈。

他們都老了。年輕時的荒唐事已漸漸遠去,年輕時愛過的人可能也麵目模糊。而那些鑽石與鐵鏽深埋在某處,或許沉睡著,或許某一刻蘇醒;無論過去多少年,那光芒不曾消失,也不會消失。

4.

Blowing in the wind

飄在風中

·Bob Dylan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需要跋涉過多少路,

一個男人才能被稱為男人

需要飛越多少重海洋,

一隻鴿子才能在沙灘上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需要經過多少戰火的洗禮

才能終獲和平

我的朋友啊,答案,都飄在風中

答案都飄在風中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一座山需要煢煢而立多少年

才能等到桑田化為滄海

一個人需要踽踽獨行多少年

才能真正心無牽絆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還要經過多少次回首

並假裝對這一切視而不見

我的朋友啊,答案,都飄在風中

答案都飄在風中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需要多少次仰望蒼穹

你才能看到真正的藍天

需要多少次側耳聆聽

你才能聽到人們的悲泣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需要犧牲多少生命

才能了解我們所失去的一切

我的朋友啊,答案,都飄在風中

答案都飄在風中

·關於《飄在風中》

這首唱了半個世紀的歌是鮑勃·迪倫的。但我最喜歡的卻是喬恩·貝茲翻唱的版本。他們兩人的故事可能永遠沒法被人遺忘了,至少,每當提起其中一個我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另一個。

第一次聽它是在看《阿甘正傳》時。女主角珍妮抱著木吉他在舞台上唱起這首歌的一幕實在太動人——電影中的歌聲正是貝茲的聲音。

它出現在《阿甘正傳》裏或多或少因為電影中的越戰背景。20世紀50年代越戰爆發,無數人遠赴海外,有人再也沒能回來,有人回來時已不再是以前的自己。這是一場沒有榮耀的戰爭。它從冷戰的陰雲中誕生,遠隔重洋的戰火與國內分裂的現狀交織,最後在創傷中黯然收場。

這首歌誕生於當時美國的反戰熱潮中。1962年春天,剛剛21歲的鮑勃·迪倫創作了這首質樸而深刻的反戰歌曲。1963年,一個著名的三人演唱組合Peter, Paul & Mary(彼得,保羅和瑪麗)在他們的專輯《在風中》(In The Wind)中翻唱了這首歌,這才讓這首原本默默無聞的作品變得廣為人知。同時,這首歌也成為除了《檸檬樹》之外他們最著名的演唱作品。

肯尼迪總統的母親露絲·肯尼迪曾說:“鳥兒們在暴風雨過去後歌唱。而人們在陽光仍舊燦爛時為什麼不能盡情感受快樂?”

就讓鴿子在沙灘上棲息,不用飛越海洋,不用失去羽毛或翅膀;和平即是最大的快樂,在暴風雨過後,在陽光仍舊燦爛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