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大師班(1)(1 / 1)

Part4電影大師班

賈樟柯點評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的時候,我剛到北京電影學院讀書。那年,我的很多老師突然請假離開,一打聽是去上海參加電影節去了。學生們看報紙才知道電影節請來了大島渚、奧利佛斯通、紮努西這樣的導演,這些名字已經銘刻在電影史上的人物,他們同時雲集上海,這該是一件多麼神奇的事情啊。

上海電影節舉辦之前,即使是一個學電影的學生也很少有機會跟國外的大師級導演麵對麵交流。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是評論家對某個導演電影生涯與作品的描寫和研究,如佐藤忠男先生寫小津安二郎、大島渚、黑澤明的專著。在各種各樣的影片分析之外,很少有機會看到導演對自己作品、對自己電影觀念的直接闡釋。

有句話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不知道那年我的那些老師在上海電影節是否有機會親耳聆聽大師的演講,但後來上海電影節設立了電影論壇,其中一個固定節目就叫“電影大師班”。這個單元深受影迷追捧,也獲得了大師們的垂青。好像是一個傳奇:第一屆上海電影節最佳導演得主是林權澤,多年之後他回到上海作客大師講壇。這些大師級的電影工作者麵對麵地為我們講述他們的成長經曆,他們認識電影的漸進過程,講述每一部電影甚至電影中每一個細節的原始創意,“大師班”讓我們能夠更加貼近創作本身,從導演的思路上去理解電影。

轉眼已經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了,這十五屆的影展雲集了多少電影大師?又有多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迷有機會與自己熱愛的導演同處一座城市,同在一個會議廳麵對麵地交流?

上海電影節編輯出版的《我們需要怎樣的電影》一書,收集了比利奧古斯特、卡拉克斯、林權澤、阿莫斯·吉泰等導演的大師班課程,與他們對話的既有周黎明、李宏宇這樣的中國影評人,也有來自法國《電影手冊》的米歇爾·付東等國際專家。比利奧古斯特說:“我自己相信的東西我才願意自己去做。我要寫一個劇本,我必須有這樣的信念--感覺到這個是我目前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卡拉克斯說:“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沒有陷於貧窮,也不必為生計而奔波,他就該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當年的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