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80年代到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正是中國史無前例的城市化的過程,所以電影沒有留給都市主題多少可能性,更談不上產生有可能成熟的都市電影的語言或者想象的空間。甚至在50、60年代的時候,我們十幾歲的時候,當時的意識形態主流電影有過很好的故事片。在座有沒有看過《今天我休息》,《女理發師》?這一班人馬其實是民國左聯電影的人馬,他們的語言是沒有問題的,他們的影象、敘述都沒有問題,隻是講的是新社會的事情,演員也還是舊的演員,所以還輝煌過一小段,雖然後來全部被摧殘掉了。
“上海是特別膽小的地方,上海就拱手把中國電影中心這麼一個時代的記憶讓給其他的地方。”--陳丹青
在80年代以來至少在上海本土我不記得有過什麼當代的都市電影。上海可以寄托在電影上的靈魂還是在增長,還是有欲望。它會跑到連續劇上去,就是90年代最早出現的,北京開始有《渴望》,上海開始出現有一個《上海一家人》--我一集不落每分鍾都看完,它是第一部掙紮著想回憶舊上海電影美學的,誠意可嘉,終於想起了那件老旗袍。北京有一幫人,王朔、英達開始拍都市主題《我愛我家》、《北京人在紐約》等等,今天再去看後麵的仿作也很難超越它,政治諷喻都是一流,但是他們寫這個的時候未必有這麼清楚的意識。他們有一點做到了,擺脫了第五代導演的英雄主義、浪漫主義、悲劇性的還是主題先行的模式,通過連續劇的方式找到一種影象敘述,而且開了一個大路,此後到現在的連續劇很難設想沒有這幾個參與怎麼開始。上海有一個女英雄就是黃先生的女兒黃蜀芹,我有幸見過她很漂亮的一張臉,她的臉讓我想起我小時候看到文藝界的人。我小時候有幸見過一些演員,她有書卷氣,而且是影視圈的書卷氣。我特別喜歡她拍的《孽債》,一不留神成為一個當代都市主題,就是一個尋找都市,孩子們回來找父母,然後在都市裏麵迷失。這裏麵很可貴的出現了上海話,這是今天的上海,這是我長大的上海。再下一部非常精彩的就是《奪子戰爭》,我在紐約一集一集把它看完,我還認識這個電影的原始主角。這《奪子戰爭》大部分用上海話來表演的,所有上海小市民的糾葛、淒涼、熱鬧和潑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