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理性與宗教之相違[1](3)(2 / 2)

十二.結束本章

這一章,旨在點出中國文化的根本在理性;而理性則與宗教有相違反之勢。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就以此為他們的分水嶺,以後一切不同無非從這裏衍下來的。——這是必須記取的。

但中國思想是否果如歐洲人(如歐洲宗教家所指示,反宗教者所接受)所謂唯物論無神論呢?我不願為肯定或否定的答複。中國精神與宗教不合,其思想發展下去誠亦未嚐不可為唯物論無神論(例如宋儒思想即比之古時更近於此)。但若徑指為唯物論無神論,總不免“言過其實”。歐洲人總是走向兩極端。這兩極端恰為中國之所無,而他常常是一“中間性的”。這猶之乎他思想中充分有民主主義的氣息,可能發展為民主主義;但畢竟不能就指為民主主義。專製主義和民主主義,全是歐洲人的玩藝。亦猶之乎他思想中亦有社會主義氣息,可能發展為社會主義;但畢竟不能就指為社會主義。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全是歐洲人的玩藝。所以像福祿特爾不相信中國人是無神論者;但常引用在中國很久的傅聖澤(Jean-FrancoiseFoucquet)的話,說在中國幾乎看不見有那個是無神論的哲學家。反之,在貝爾(PierreBayle)卻認為中國正是他理想中“無神論的社會”之實例。我們直無從回答其孰真孰偽;翻覺得他們各自道著中國之一麵呢!換句話說:他們都是真實的。

不要將西洋的事來例推中國,不要將中國判作兩極端之一端。——這是必須記取的。

錄自《文化雜誌》(桂林),3卷2號

1942年12月10日

《理想與文化》2期,1-14頁

1943年1月1日

[1]此文為1942年在桂林所撰《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之第二章。此類桂林舊稿成為l947-1949年重寫該書的素材。又,此文在《理想與文化》月刊發表時,是為《理性與宗教》。——編者注

[2]羅素著《中國之問題》中論中國文化之最大特點有三:一是文字以符號構成,不用字母拚音;二是以孔子之倫理為準則而無宗教;三是治國者為由考試而來之士人,非貴族世襲。

[3]商務版中譯本275頁。

[4]《燕京學報》,第三期。

[5]天主教之中國禮儀問題,後來成為羅馬教皇和中國皇帝間之爭。中國方麵因其不許行中國禮而禁其傳教;羅馬方麵1742年更斷然不許行中國禮。各用其權力,一時天主教在中國幾至絕滅。

後來漸漸中國方麵不再認真,而羅馬方麵亦於1939年亦宣布承認中圖禮儀無悖於教旨了。

[6]Adolf-ReichWei:ChinaandEuropeInterllectualandArtisticContactsin18Century.P.88

[7]LecturesonthePhilosphyofHistory.P.495

[8]克魯泡特金:《法國大革命史》,第1-2頁,“勸人信仰人的天性”一語見出由中國思想影響而來。

[9]肖若瑟:《聖教史略》,卷16,第367-368頁。

[10]Deforin:《近代唯物論史》,第231-235頁;又,五來欣造:《儒教之獨逸政治思想》中“荷爾巴赫與儒教”一篇。

[11]Lavy-Bruhl:《法國哲學史》,第120頁。

[12]原出於來氏:《中國最近事情》之“卷頭語”。現見五來欣造:《儒教對德國政治思想的影響》(節譯),423-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