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理性何謂理性?
我們在本書中將逐步來說明它。第一步之說明:理性始於思想或說話。心理學家說:“思想是不出聲的說話,說話是出聲的思想。”這大體是對的,所以二者不須多分別。理性可從人的思想上或說話上啟發出來;而人之所以能思想或說話者,亦正源於他的理性。
你願認出理性何在嗎?你可以觀察他人或反省自家,當其心氣平和空洞無事,旁人說話最能聽得入(聽覺清楚更且領會其涵義),彼此說什麼話(商討一問題)頂容易說得通的時候,那便是一個人有理性之時。所謂理性者,要亦不外吾人平靜通達的心理而已。這似乎很淺近,很尋常;然而這實在是宇宙間頂可寶貴的東西!
顯然與理性相違反者有二。一是愚蔽(迷信或獨斷dogmatie);——其中有偏執的感情。又是一強暴(粗暴動武);——其中有衝動的感情。實際上不論其程度的強弱,一切偏執或衝動的感情,皆足以妨礙理性。儒書上說,“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正”指理性而言,“不得其正”謂失其理性。
二.何謂宗教何謂宗教?
本書亦將隨處慢慢加以說明。現在先說,宗教有其可以注意的兩點。一點,是人們恒在情感失去平衡之時,易於接受一種宗教。接受以後,似乎不平衡者已不複見,而其實偏執的感情已形成了。此固不足概所有宗教,但大抵如是。又一點,是宗教的根據地在超絕和神秘。這是高下不等任何宗教,所一致從同的。所謂超絕,就超絕於人的知識界;所謂神秘,就是不容分析和推論。因此宗教都有一種“反知”的傾向。就令宗教仍有其所謂“知”,亦不是平常所說的“知”了。接受宗教,就是接受這個。
這樣,宗教遂有與理性相違的趨勢。更有確定此相違趨勢者,是宗教恒必示人以人們行為的價值標準(善惡、吉凶、罪福),垂為軌範。這種教誡,是出於超絕之神的,沒有懷疑討論之餘地,至多加以引申而已。人的理性由此錮蔽了,不得啟發。
三.宗教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
人類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且每依宗教為中心。人群秩序和政治,導源於宗教;人的思想知識以至各種學術,亦無不導源於宗教。並且至今尚有以宗教包辦一切的文化(西藏其一例)。不僅文化不高的時候如此,便是高等文化亦多半托庇在一偉大宗教下,而孕育發展出來(近代歐美即其例)。我們知道,非有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文化之統一,卻每都有賴一大宗教。宗教的衰敗,隻是較近的事情而已。
宗教在人類文化中失去其重要地位,乃由近人事有下列四點變動而來:
一、富於理智批評的精神,於不合理者漸難容認;
二、科學發展,知識取迷信玄想而代之;
三、人類征服自然的威力增進,意態轉強;
四、生活競爭激烈,物質文明之誘惑亦多,人生疲於對外,遂一切混過。
四.宗教的功用
宗教這樣東西饑不可為食,渴不可為飲,而人類偏喜歡他,果何所為呢?這就是因為人類的生活多是靠著希望來維持,而他是能維持希望的。人常是有所希望要求;就藉著希望的滿足而慰安;對著麵前希望的接近而鼓舞;因希望之不斷而忍耐勉勵。失望與絕望於他是太難堪。然而怎能沒有失望與絕望呢?恐怕所希望要求者不得滿足是常,得滿足或是例外哩!這樣一覽而盡,狹小迫促的世界,誰能受得?於是人們自然就要超越知識界限,打破理性的酷冷,辟出一超絕神秘的世界來,使他的希望要求範圍更拓廣,內容更豐富,意味更深長,尤其是結果更渺茫不定。一般的宗教就從這裏產生了,一般人從宗教得到的受用,大抵是這樣。這不過是一般的。其高於此的宗教,以及人們所得高於此的受用,還有。但宗教雖高下不等,各人所領受者更萬般不齊,而終有其一致不易者在。此即我曾說過的:一切宗教都是從超絕人類知識處立他的根據,而以人類情感之安慰,意誌之勖勉為事。由於這種安慰勖勉,使得各個人生能以好好生活下去不致潰裂橫決,間接地也就是對社會盡了莫大功用。
此外,宗教更有其直接對人群社會的功用。當人類文化淺的時候,社會關係亦疏,彼此相需相待不可或離之結構未著;然若分離零散則不成社會,亦將無文化。宗教恰好在此處有其統攝團結的功用。此其一。又社會生活之進行,不能不賴有一種秩序;但群眾間互相了解彼此同意,從理性而產生秩序,自不能期望於那時的人;而且因其衝動太強,民不畏死,峻法嚴刑亦每每無用。宗教恰好在此處有其統攝馴服的功用。此其二。
此兩種功用,皆從一個要點來,即趁其在惶怖疑惑種種幻想中,而建立一共同信仰目標。一共同信仰目標既立,渙散的人群自能收攏凝聚,而同時宰製眾人調馴蠻性的種種方法,亦從而得到了。過去的中國農民造反,如黃巾如白蓮教等,或其排外運動,如義和拳;或其自衛運動,如紅槍會等;無一不借一種宗教迷信來領導,古今一概。要以為質魯而散漫的農民,非此團攏不來,統率不了。其事似可以資參證,而有悟。比及晚近社會,人與人相需相待不可或離之結構,已從經濟上建築起來,而其秩序則受成於政治;宗教之功用漸失。其所以不得不退位者,正在此;理智批評,科學發達等影響,似尚在其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