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國文化的兩大特征(1)(2 / 3)

明儒呂新吾先生(坤)是有名的地方政治家,在山西有很好的治績,又有著作。其《治道篇》中說:為政之道以不擾為安,以不取為與,以不害為利,以行所無事為興廢起敝。幾千年中國政治上的消極無為主義,發揮的透徹無比,真是中國政治上的名言寶訓。然而今天的人,又如何能懂呢?

戶籍地籍是國家行政上萬事不可少的基本條件。獨在中國國家到今天還是一塌糊塗(雖然我們發明甚早),誰亦說不清中國究竟有多少人民,多少土地。這亦是缺乏政治的一個好證。

好了,不必多說了。我嚐說一句話:在中國文化中,吾人所見者,是不要政治的政治,不像國家的國家(見鄙著《鄉村建設理論》)。你要想明白他為何不要政治,你必須先明白他的不像國家(不能放他在一般國家的範疇中)。

國家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強大的團體組織。我們要說明中國人缺乏國家生活,必先從中國人缺乏團體生活說起——明天就將著重這點來談。

今天所談,暫止於此,而中國文化的兩大特征都是什麼東西,尚未說出,似不甚好。特地說了出來,就是:人類理性開發甚早——這是一大特征。缺乏團體組織的生活——這又是一大特征。

我從來論中國文化,隻講一大特征,並無兩大特征之說。今日有意雙舉,是為了解答“中國文化中的民主問題”之方便。試看後文自明。

在今天所談的話裏麵,我恐讀者或多猜想,特地聲明兩點:一點是絕沒有讚成政治上消極無為主義之意;一點是中國之缺乏政治,不可認為就是黃老哲學思想的結果。

我現在為要指出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缺乏團體組織(簡稱中國人缺乏團體生活)這一事實:我願請問讀者大家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平常聽到人談論中國民族性的缺點,以哪一缺點為最多?又進一層問:被人談論最多的這一缺點,究竟由何而來?——請讀者想一想看。

讀者如轉以問我,則據我所聽到的,以指說中國人“自私”的最多(即不是自私二字,亦其類似者)。不知讀者是否有同感?我列舉一些例證如下:

一、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以“私”字列為中國四大病(貧、愚、弱、私)之一,從而有其四大教育(生計、文藝、衛生、公民),將以公民教育治私。如果不是綜合很多人的意見,斷不會被采用到教育家的一個大團體,為其教育政策。

二、四十年前梁任公先生著《新民說》曾嚴重地透辟地指出中國人有私德而無公德。

三、“中國人是一盤散沙”——這是人之恒言。四、“中國人沒有三人以上的團體,沒有五分鍾以上的熱氣”——這亦是人之恒言。

五、美國明恩溥,著有《中國民族性》一書,為西人最早對於此問題作詳盡討論者。其中即指有私無公,為特點之一。六、又有美國朋友說一句幽默的話:一個中國人是頂聰明的,而兩個中國人就是愚笨的(意指不能合作)。如此比類,列舉起來沒有完,不必列了。究竟中國人為什麼有此缺點?還望有心人研究研究。我更願指出一個事實請大家注意。就是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家”的地位大重特重,為任何地方社會所沒有,尤與西洋人相反(西洋人的“家”是關係很輕的)。凡人有夫婦有父子,就有家;誰能沒有家?家既是古今中外都要有的,何以中國人仿佛獨有其“家”?自然,工商業社會打破家庭,農業社會維繁了家庭,亦事理所有。但並不能完全解答這一疑問。還望有心人研究一研究。老實說,我是反對罵中國人自私的。我們應當想一想:中國人的自私是從哪裏來的呢?難道說,從中國人血裏帶來的麼?我不相信有先天的自私性!這亦完全不科學。我們還要考量一下,自私性就是缺乏社會性,而人類則是社會的動物,他生活的發展,生命的維持,都要靠社會。如果中國民族當真缺乏社會性,他能生存到今天嗎?他的曆史能如此光榮而悠久嗎?他能疆土日廣,成為世界所少有的廣土眾民的國家嗎?這明明是說不通的事。隨便就罵中國人自私,全是未假思索之言,我深深痛恨。中國若自私,中國人早就完了,安得尚有今日?中國民族以其獨創的文化,維持其相當獨立的民族生命,維持到今天,試問世界上還有第二份嗎?豈可這樣糟蹋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