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所有前麵引證的話難道都是錯誤?這亦不然。照我所見,可分四層說:一、中國人確有近於“自私”的那種習慣;這是後天的,是從中國社會結構的影響,讓他如此。如心理學上所說刺激反應的那個道理。而非中國人生來這樣。
二、中國社會自來有其特殊結構,不與他方社會同。從正麵說,我常用“倫理本位”一詞以示與西洋之顛倒於個人本位社會本位者不同;又用“職業分途”一詞以示與西洋階級對立者不同。從負麵來說,便是缺乏團體生活。
三、這近於“自私”的習慣,並不純是一種不良的習慣。他在彼時彼地很合用,而在此時此地卻不行。今正當整個社會翻天覆地大改造之際,其合用之處不得發揮,而不行之處則暴露無遺,於是遂為人所指摘。這指摘從矯正錮習來說,亦不可少。
四、論到公私二字,隻是中西人表見的各有不同。從一處看,中國人不如西洋人之公;但從另一處看,西洋人又不如中國人之公。俟後再指出來。
讓我說一句直截了當的話,中國人的生活重心靠“家”;而外國人的生活重心靠“團體”。這是分異之由。
大家都知道西洋近代個人主義的抬頭,自由主義盛行。他們何為而如此?這全從其集體生活中過強若幹的反動而來。西洋人始終過的是集團生活;不過從前的集團是宗教教會,後來的集團是民族國家。在從前每一個人都是某一教會裏的一個人,如同現在都是屬某一國的一個人一樣。所謂個人實從團體反映而見;所謂個人主義實對團體主義(或社會主義)而言。他們雖始終是集體生活,在從前則團體過強,個人分量太輕;到近代則個人在團體中的地位增高,分量加重,仿佛成了個人本位的社會。最近二十年來,他們又感覺到個人的抬頭妨礙社會,自由主義流弊太多,複翻轉來講團體最高主義,企圖造成一社會本位的社會。自中古到近代,自近代到最近,始終在團體與個人,個人與團體,一高一低,一輕一重之間,翻覆不已。但所有這些問題或主義,在中國舊社會裏的人,都是不能了解的。因為他根本缺乏集團生活,亦就無從映現出個人問題。這兩端俱非他所有,他所有的恰好是中間一回事;那就是倫理關係。倫理關係始於家庭。家庭在中國人生活裏關係特重,人人皆知。按理說,是人類都有夫婦,父子,即都有家庭;何為而中國人的家庭特重?家庭誠非中國人所獨有;而以缺乏集團生活,團體與個人的關係輕鬆若無物,家庭關係就特別顯露出來,像西洋人從前的宗教,後來的國家,在我們都是沒有的。中國的宗教不像宗教,或原不是宗教;中國的國家不像國家,或原不是國家。此其分析殊非片言能盡,然他們那一種放任精神,可不待言而共曉。鬆於此者緊於彼,此處顯則彼處隱,一輕一重,為主為賓,兩方社會對照,雖其分別都不是絕對的,然趨向根本不同。
三
大前天我作了兩個比較圖,希望大家細想一想,對不對。我今天再將中西人的社會生活作幾點的比較對照:
一:甲、西洋社會中人和人的關係是硬性的,機械的;
乙、中國社會中人和人的關係是軟性的,活動的。
二:甲、西洋社會中人和人之間常見出彼此相對之勢;
乙、中國社會中人和人之間常見出彼此相與之情。
三:甲、西洋社會生活中講法(或紀律)不講情;
乙、中國社會生活中喜歡斟酌情理情麵,而紀律不足。
四:甲、維持西洋人群秩序的是國家法律;大事小事都要訴之法律;
乙、維持中國人群秩序的是社會禮俗;許多事都在社會中自己照禮俗解決。
五:甲、爭是西洋人的精神;
乙、讓是中國人的精神。
六:甲、西洋人是自己本位——以自己作出發點;
乙、中國人是關係本位,而以對方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