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這篇宣言認為不免有保守的色彩,如胡適之先生等,我以為並不如此。有之,也是很淡,同時我也讚成胡先生的不保守的意思。我過去有篇文章曾說過一段話,是引的羅素的。羅素到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很愛好,回國之後,常在文字上露出讚歎的調子。他曾說“中國現在的政治經濟,都需要新的建造。可是我不願中國政治經濟新的建造中妨礙了、消失了他固有的文化。如果有什麼消失或妨礙,那是人類大的損失。我想以不妨礙中國固有文化之下解決她的政治經濟問題”。從前有一篇文章也曾說到“羅素的意思和對中國文化的愛好與我相同,但他的話我以為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們解決政治經濟或政治經濟之建造時,妨礙固有文化的固不能要。若先有不妨礙中國固有文化的意思作條件,那就難了。我們可以忘記了羅素的話,掃除一切成見,隻求眼前政治經濟的解決。據我的經驗說,當我們求目前問題之解決時,這問題是充分的含著中國曆史的背景的;所以解決的方法得切合這問題。當你去解決問題而走上一條路時,那裏是同中國固有的文化相合,自然會照顧到曆史的”。這話的意思,是表明羅素的態度是保守的。便是保守我不讚成,我是讚成胡先生的態度的。
近百年中,我國受西洋文化的激蕩,文化日趨損敗,國際的壓迫日加嚴重,直到近數十年來才有自救的運動發生——由維新而革命。在這前後民族自救的運動中我有點感想,覺得這些運動都是被動而缺乏自動。我常把過去的民族自救運動從思潮上劃分為兩期。前期是從最初感受西洋壓迫起,那時是羨慕西洋各國,乃講洋務求富強。至民國初年,則感受了西洋近代的潮流,自救運動的目標在如何使中國成一個近代的國家,這時期從維新和立憲來說,受日本的影響很大。後期是在歐戰停止以後,這時民族自救運動的思潮又到了個新的階段。有力的表現,是十三年國民黨的改組,十五年到十七年的北伐完成。這一期思潮是打倒帝國主義,和當初的講求富強相反。前期之所學者即後期之詛咒者。這種矛盾,就是中國未能自覺;被動的成分太重了。現在似乎走上自覺的路了,一麵是中國不能老不自覺,一麵是想摹仿西洋已無可摹仿了,所以中國不能不自覺了。十位先生的宣言也許是中華民族自覺的一種表現。這種自覺與自信,是建設中國本位文化的重要條件。保守、我不讚成,但自覺與自信是必要的。
《文化建設》1卷10期
1935年7月10日
[1]1935年5月,在山東濟南座談《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會上的演講。篇名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