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中小企業主裏要找身價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人民幣的人不是什麼困難事,也就是說,這些中小企業主不但不窮而且非常富。富的反過來對這個社會起負麵作用了,而本來中小企業主是不應該富成這樣的。因為這些中小企業往往沒有什麼很了不起的技術或者技能,隻是為人代工,利潤率異常之低,應該是連生存都很困難的。可是在中國,居然中小企業主也成了食利者的一部分。

不管什麼社會,都要注意抑製食利階層的生成,當然所有社會都會有食利者出現,這些食利者會不會成為一個階層?這個階層有多大?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個社會的活力和預示了這個社會的將來。如果擔負著為大企業提供勞務配套、解決社會就業率這個重任的中小企業主成為了食利階層的一部分,隨時可以關門不幹的話,就別去指望什麼“產業升級”了。

中小企業主可以成為食利階層這件事說明中國社會的分配方法是有問題的,從前30年不準私營企業存在到後30年對私營企業不聞不問、聽憑其隨意存在,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極端,都不是對國家經濟有好處的做法。

這個問題和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之類的意識形態無關,因為在美國、歐洲、日本這些資本主義國家裏,普通的中小企業主也沒有能夠作為食利階層存在的資格,他們可能比其員工多拿一些,但是如果一旦企業關門,等待著他們的命運和被他們解雇了的員工們沒多少區別。這樣和員工麵臨著失業的危險一樣,中小企業主們也永遠和企業能否繼續存在的危機相伴,這種危機也就是中小企業主們不斷奮鬥的動力。

但中國這些年來在稅收法律和執法上的失誤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少收幾個稅錢的問題了,中國的稅收現狀加劇了兩極分化,一方麵使得員工愈加相對貧窮,從而無法安心工作、鑽研技術;另一方麵也使得愈加富有的老板們可以根本就不去考慮如何加強公司的管理和提高公司的技術水平,能從員工身上搜刮點就刮點,實在刮不了了就關門大吉,反正今生生活已經無憂了。這種現狀就注定了中國私營企業經營上的壓力很難轉變為產業升級的動力。

說句笑話,有人說資本家是在剝削工人,是在幹壞事;也有人說是資本家養活了工人,是在幹好事。實際上說什麼都行,在人類還沒有找到能養活所有工人而不需要資本家的方法之前,就不能允許資本家隨隨便便地不剝削工人,像幹好事不能半途而廢一樣,隨隨便便地就不幹壞事,除了造成社會混亂之外,也不會產生什麼別的效果。

第78章 集團必須跨行業

原來計劃經濟的時候,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全是什麼什麼“廠”,一百人是一個“廠”,一萬人還是一個“廠”。改革開放之後,“集團”又成了一種時髦,大點的廠都成了“集團”,現在滿街都是“× × 集團公司”的招牌,但那也就是表明企業規模大小的一個尺度,真正名副其實的“企業集團”沒有幾個。

現在中國的所謂集團公司,即使連那些巨型國企一起算,也都是些斯大林主義經濟體的延伸,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同一類產品在運作。即使有些集團公司有一些和本業無關的子公司,那也是一段時間強調多種經營時的遺物或者是近年來為了公司的經濟效益而設立的公司,目的隻是掙現錢,並不是為了企業本身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