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分配拿到的那部分利潤時也極不合理,老板居然是和“每一個工人”對半開,簡單地說就是老板有多少工人,老板的收入就是工人的多少倍。這種老板員工的收入差距不要說是在歐美、日本,就是在韓國、中國台灣也是看不到的。

實際上製約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三大障礙就是代工和分配不公,還有國有壟斷。

前麵說過,現在有一個熱門詞叫“產業升級”,有趣的是傳媒在談起“產業升級”的時候往往針對的是中小企業,這可能是對“升級”這個詞的誤解,不少人把“升級”等同於廠房設備等環境的更新換代。大企業自然設備會好一些,可能這就是被一些人把大企業放到“升級”之外的原因。

實際上,產業升級要有存在能夠支持這些中小企業的大企業作為條件,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根本就沒有高級別的大企業或者那些大企業根本就不去考慮是否應該產業升級的時候,隻要求中小企業的產業能夠升級未免太不公平。

再有就是中小企業到底有多少產業升級的動力呢?自然人也好,法人也好,隻有在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候才會去努力改變現實,薑昆在相聲《虎口遐想》裏說過一句話:“若是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時候後麵跟頭大老虎,是不是是個人就能爬上去?”這就是俗話所說的“窮則思變”,不窮是不會去思變的,而中國的中小企業老板們並不窮。就像生產一支嗚嗚祖拉工人能掙一毛錢,而老板居然也能賺一毛錢,以此類推,中國的中小企業老板能窮到哪裏?

辦企業當然是為了掙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作為企業主比一般員工多拿一點當然也是應該的。但問題是中國的企業主所得到的利潤太多了些,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都多,這種分配上的問題使得中國私營企業主們在企業經營上實際上沒有什麼壓力和欲望。坦率地說,中國私營企業能得到的這種過度的利潤率已經成為了中國製造業發展的障礙。

一直有人在擔憂中國製造的產品所憑恃的隻是價格上的優勢,一旦遇到諸如人民幣升值、工資水平提高等影響價格競爭力的事情以後,中國的中小企業怎麼辦?

實際上這些因素會對中國的產業造成相當大的打擊,但同時這種打擊也應該迫使中國產業更加向追求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使之放棄舊產品,開發市場所需要的新產品以及製造這些新產品所需要的新技術、新工藝,也就是提供所謂“產業升級”的動力。就像日元對美元的比價從360 ∶ 1升值到240 ∶ 1之後的這段時間在日本所發生的情況一樣:暢銷的新產品層出不窮,伴隨著日元的升值反而使日本產品在世界市場所占的份額不斷擴大,就是說,經營上的壓力轉化成產業升級的動力使得日本製造業在不斷進步。

彙率和用工成本的進一步上升確實會給中國製造業造成很沉重的打擊,這是很令人擔憂的現實。但是指望和日本曾經發生過的一樣,這種危險所激發出來的危機意識能夠幫助中國企業實現“產業升級”的想法可能就有點過於樂觀了。

特別具有諷刺意義的現實是:對於這個問題,還有點“皇帝不急急太監”的意思。在各種傳媒不斷提出彙率和用工成本上漲可能對企業經營,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造成困難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少中小企業主本人倒並不怎麼在乎這些因素,根本沒有什麼危機意識。並不是那些私人企業主們感覺遲鈍,而是在他們那兒確實沒有什麼“危機”可言。一些平麵傳媒在廣東珠江三角洲所作的調查表明,那些中小企業主們所想的隻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能做就做,實在不能做了就關門歇業,反正生活不會出問題,甚至連過下輩子的錢都已經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