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場”和中文裏的“工廠”有點不一樣的,中文裏“工廠”這個詞讓人首先聯想到的是過去計劃經濟時候那些製造業企業的名稱,比如“第一汽車製造廠”、“寶山鋼鐵廠”什麼的;而日本的“工場”是製造業公司下設的生產單位,雖然這個“工場”可能規模很大,分成許多個車間,人數也不少,但根本上就隻是一個沒有經營權也沒有自主權的生產單位,一切行動聽從公司生產本部的安排。“工場”實際上相當於中國大企業下屬的“分廠”。
這樣一來,就體現出了“世界の工場”這句話的傳神性——中國隻是世界大企業的加工廠。“Made in China”的產品在全世界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但那隻說明了產品的生產場地,並無法說明產品利潤的走向。中國現在確實是在200年中第一次變得這麼富有:大城市裏林立高聳的摩天大樓,能把人徹底繞暈的高速道路……這些在十幾年前還是中國人幻想中的景象現在都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切切實實的存在,即使是不喜歡中國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但是認真看看中國,它所分到的那部分利潤又太少了。一個它製造的產品在全世界的任何市場都有銷售的國家,它的那些每天勞動在10小時以上、用疲勞的雙手和雙肩扛起了社會重擔的國民即使不吃不喝幾十年,所積累工資也無法在他所居住的城市買一套普通的住宅,那些在烈日和風雨中蓋起了高樓大廈的農民工也不應該連拿到低得可憐的那點工資都還要采取乞討的方式,甚至有時要用跳樓自殺的方式來向社會呼籲,希望這個社會能夠良心發現,而那僅僅是本來就屬於他們的工資啊。
然而,這種本不應該發生的事還是發生了,而且還不少。事情的根源很複雜,不可能歸結到某一個因素上去。但是必須承認,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這個社會能夠用來分配的蛋糕還太小,無法滿足需要。
利潤就隻有這麼一點,想從裏麵掙出所有人都住得起的房子,確實不容易。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在製度上盡量改善那些不合理的部分之外,就是要想辦法把可分配的蛋糕做大,隻有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靠代工是無法把蛋糕做大的,2 000萬人的中國台灣能夠那麼幹,13億人的中國大陸卻不能那麼幹。
“代工”也就是沒有自己的品牌,而隻能為別人提供勞務服務的意思。實際上“代工”問題本身就說明了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這種依附關係,能有自己的品牌或獨立產品的中小企業並不多,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隻能依附在一些大企業之下,也就是說幫人代工。但中國,有關代工問題的討論的實質並不在這裏,中國的代工問題,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帶的代工問題並不隻是依不依附大企業的問題,而是依附哪兒的大企業的問題。因為中國自己目前幾乎沒有能夠讓中小企業依附的大企業,這些中小企業隻能依附於外資大企業。甚至本國資本的大企業在發生經營困難時,都有可能拋棄這些依附於他們的中小企業而往勞動力更加廉價的地區轉移從而產生產業的空洞化,那麼,不受本國經濟政策約束的外資企業在這個問題上就更加不可信任。這樣,為外資企業代工就造成了中小企業經營上的不安定。
現在,這個問題特別突出的是珠江三角洲的那些台資或港資的企業。不可思議的是:在這些台資和港資的企業中,不少僅從外在規模上來判斷,應該是不折不扣的大企業,甚至是超大企業。像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集團就是一個雇員人數達到55萬人的超大企業,但它卻沒有自己的品牌,僅僅是一個代工企業而已。即便是號稱進入了世界500強的中國一汽解放集團、二汽東風集團和上汽集團,進入他們展銷大廳的感覺也就是進入一個列國汽車博覽會的感覺——他們也還是代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