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支付問題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就開始了對外出口勞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代工”。代工現在幾乎成了限製中國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的一個大問題,也就是代工的規模過大,以至於整個國民經濟對出口依賴程度太高。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2008年的GDP是45 218.3億美元,而同年的出口是12 180億美元,占到了27%。另據張維迎教授在2009年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儀式上的講話,這個比例是37%。

這是一個十分恐怖的數字,日本經濟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完全依靠出口市場的經濟,實際上日本的這個比例在2001年隻有10%,雖然以後逐年上升,但在2007年也隻有17%,遠遠低於中國。日本的這個比例最高的時候是1929年世界大恐慌之前,曾經達到過20%。

必須注意到,日本的出口商品基本上自己掌握有品牌權,出口商品的附加價值也比較高,這樣中國經濟的出口依賴率就顯得更加高了。這麼高的依賴率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拉動內需。

這是一個令人很不好理解的事實:中國貨以價格低廉行銷世界各地的市場,其低廉程度一般要比國內市場還要低,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內銷應該有利可圖,起碼不會比出口差,但為什麼大家還是一窩蜂地要去做出口呢?

這是因為中國國內市場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與之相關的法律還不齊全,和經濟活動關係最大的兩大法律——《商法》和《民法》都還是空白,因此做內銷雖然利潤並不低但是風險也相當大。

做內銷最頭疼的就是貨款回收問題。中國市場貨款回收的困難是很有名的,日本的經濟類報紙、雜誌上經常會介紹在中國如何回收貨款的方法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中國中小企業更加情願接歐美、日本企業的單子,哪怕利潤再微薄,哪怕在質量或交貨期上條件再苛刻。

政府不應該幹預市場,應該把市場交給市場,但是政府有維護市場秩序的責任。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三角債”就好像是縈繞在中國經濟上的一個噩夢,始終揮之不去,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有人出來大聲疾呼一番,然後就是一個轟轟烈烈的運動,接著又是連鎖債務的不斷累積。

現在的三角債還沒有達到上世紀90年代的高峰程度,隻要大型國企之間不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還不至於影響整個經濟係統的運行。但是中小企業就不一樣了,中國銀行係統對民營中小企業是幾乎沒有什麼支持的,這些民營中小企業在創造了65%的GDP,解決了80%以上的就業,企業主在掛著“×總”、“×老板”的同時,卻得不到銀行的資金支援,他們的運作資金基本上都是自籌的。為了支撐下去,他們想盡辦法東拚西湊、東挪西借軋頭寸。所以,民營中小企業拖欠貨款的情況有時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現實是:這個拖欠大軍的行列中,不僅僅有中小民營企業,國營大中型企業甚至央企也照樣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幹著這種拖欠甚至拒付貨款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想拉動內需不容易,所謂4萬億的注資,3.7億的信貸真正轉化到民營製造業上去的很少,大部分進入了土地開發的基本建設和國企內部的閉路循環,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兒去。進入土地開發的那部分資金還加劇了房價的上升,實際上是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