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視為日本工業水平低於歐美的原因之一。而且,這種中小企業大多不是按照產業資本的需求和“下級承包”的生產方式來組織生產的,而是按照商業資本的組成分地區由“問屋”(批發商)來組織生產的。受儒教⑩

麥克阿瑟知道,能夠製造零式戰鬥機和大和號戰列艦的日本人實際上沒有支持進行一場現代化戰爭的工業生產能力。這種能力的欠缺不僅僅表現在生產數量上,更加表現在生產質量上。麥克阿瑟在回憶錄裏曾經說,在他占領日本以後,發現日本人至少還有8 000多架外觀完好的作戰飛機,但這些作戰飛機僅僅是“外觀完好”罷了,實際上因為缺乏大約2%~5%的零件而無法起飛,麥克阿瑟說:“這些飛機如果能夠起飛,戰爭的進程會發生怎樣變化就不得而知了。”

但這些飛機沒飛起來,因為日本人缺乏提供大量質量穩定的製成品的能力,這就是輸掉那場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麥克阿瑟找來了威廉·戴明,讓他來幫助日本人提高產品質量,實際上,不如說是讓威廉·戴明來使日本人真正了解現代製造業。

威廉·戴明告訴了日本人數理統計在質量控製中的作用,告訴了日本人質量控製實際上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部分,而日本人也因為太平洋戰爭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而聽進去了他的教誨,並且真正應用到了企業管理之中。在朝鮮戰爭和後來的越戰中,日本人能夠為美國人提供大量的合格的軍需品就是威廉·戴明成功的證據。

所以,威廉·戴明在日本被尊為“經營學之神”。有趣的是,美國人自己卻陶醉在二戰的全勝中,完全忘記了勝利的基礎,把威廉·戴明拋在了一邊,直到上世紀80年代發現自己的製造業已經搖搖欲墜,回過頭來找原因的時候,才又想起了這位“經營學之神”。

朝鮮戰爭和越戰給了日本人機會,但是日本人如果沒有已經具備的製造業基礎或者沒有聽進去威廉·戴明的教誨的話,也無法抓住這個機會。隻要看看越戰就行了,當時就在越南邊上的泰國、馬來西亞和香港,除了掙點輪休的美國大兵的嫖妓費之外,什麼也沒撈到,真正發財的還是日本人。

第7章 大家一起打“白條”

朝鮮戰爭使日本人在戰後掙來了第一桶金。

無論美國人有怎樣的勝者風度,日本是美國在二戰中的敵國,這是事實。美國人不會眼看著日本人餓死,但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日本人悶頭發大財。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