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衰落的原因,因為這十幾年中日本經濟的徘徊不前和社會逐漸趨於不安,實際上是由於中小企業沒有了過去那樣的活力這個原因。
據統計,現在日本全國有450萬個中小企業,占日本企業總數的99.1%,雇傭的勞動人口占全部雇傭數的70%。日本“中小企業”的定義很廣,根據《中小企業基本法》的規定,製造業、建築業、運輸業和IT產業的中小企業是指資本金3億日元以下,雇傭人員300人以下的企業;批發業中是指資本金1億日元以下,人員100人以下的企業;服務業中則是資本金5 000萬日元以下,人員100人以下的企業;零售業中則是指資本金5 000萬日元以下,人員50人以下的企業。
這種定義各國大同小異,最主要的區別是雇傭人數。歐盟內部一般是指250人以下,也有幾個國家的上限是200人的。美國則分類更細,500人以下都算中小企業,其中50人以下算“小企業”(small firms),10人以下算“微型企業”(micro-enterprise)。資產的計算上,歐盟更重視年產值。但不管計算口徑如何,美國、歐洲和日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中小企業數目占到了企業全部的99%以上,從全球角度來看,整個中小企業的產值要占到GDP的一半左右,這是一個絕不可小視的部分。
傳統的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方式,生產規模越大、集約性越高,效率才能越高,大量效率低下的中小企業的存在實際上是違反資本主義經濟理念的,然而世界各國都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存在。尤其是意大利,據說意大利法律規定13人以上的企業必須成立工會,為了不讓討厭的工會指手畫腳,所以意大利13人以下的微型企業出奇的多,高居歐洲之首。
美國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提倡“small business”概念,轉向重視中小企業。當時美國的經濟在巨幅下滑,美國國內除了惠普公司以外,其他公司的業績都普遍下降。但日本經濟依然在上升,所謂亞洲四小龍的經濟也在快速增長。對比美國企業和亞洲企業,特別是四小龍企業的業績,美國的管理學家得出結論,認為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相對小型的企業對急劇變化的環境更容易適應。由於四小龍的企業規模普遍比美國的大集團更小,他們對於轉變的適應來得更快;另一方麵,由於惠普公司將整家公司劃分成細小的“organization”(組織,機構),並容許“organization”的領導人有更大的自主權,從而在大公司裏形成了某種“中小企業”,這就使得公司更容易適應外來環境的轉變。
第3章 企業中的“金字塔”
美國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的這種認識的轉變,實際上更深刻地說明了中小企業的重要性,但這種觀點並不能詮釋在當時經濟並不低迷的境況中,中小企業在日本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
日本雖然在法律上規定300人以下的企業就是“中小企業”,但除了愛知縣圍繞著豐田汽車公司的那些企業之外,實際上能夠達到這個員工數字的中小企業並不多。在日本說起“中小企業”,人們想起來的往往是東京大田區或者東大阪市的那些員工數在100人以下,其中多數又在50人以下的那些製造業廠家。服務業在日本人心目中並不屬於“中小企業”,僅僅是“店”而已。發達國家中,像日本這樣有如此多的中小企業從事製造業是不多的,這些中小企業才構成了日本製造業的真正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