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就要求過日本人重整軍備,承擔盟國的義務。當時的吉田茂總理做出了一個最影響日本戰後政治曆史進程的決定,也是現在爭議最大的決定,就是拒絕麥克阿瑟的提議,堅持日本放棄軍備,放棄武裝,在美國的保護下過日子,實際上就是說我們隻管賺錢,不管別的。
光靠第一桶金是活不長久的,朝鮮戰爭也不會萬歲萬萬歲地給日本提供軍事訂貨。日本還是要靠別的過日子。日本在戰後初年發展經濟時,遇到的一個極大的問題是發展經濟所必不可少的資金問題。日本在戰後起步的時候和中國在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不同,中國在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正好遇到了廣場協議出籠,麵臨金融破產的美國企圖在經濟上打擊日本和西德。半年內翻一番的日元對美元的彙率使得日本的製造業大受打擊,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美國人成功地讓日本人在半年內一貧如洗,“窮得隻剩下了錢”。
而日本政府解決企業運轉資金問題的方法是大量采用本票製。中國企業間的支付手段一般是用銀行轉賬支票,“本票”的含義和這種轉賬支票也差不多,但是兌現期限是在開票的3個月到6個月以後,現在6個月的居多。這種所謂“本票”其實就是一種延期支付的支票。這個“延期”就給了企業一點活路,企業可以先開出本票去采購材料,然後在銷售出去了以後再支付,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白條”,筆者曾經聽一位企業家說過這種本票的實質:“就是全社會在互相詐騙”,但這種本票製度在日本戰後初期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法律是除了銀行之外不容許其他企業開本票的,這是因為本票的風險太大,一旦成為空頭支票,兌現不了所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而日本經濟活動中基本上都是采用本票,這不是說日本的本票就沒有風險,即使在從理論上來說人人都可以開本票的日本,能夠為人接受的也是有信用的企業所開出來的本票。
在日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經營中,資金周轉也就是俗話說的“軋頭寸”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稍不注意,一個公司由於資金周轉不過來就垮了。因為一個企業很難完全掌握,甚至無法掌握市場上到底有多少自己開出的本票在流通,自己賬戶上的存款餘額到底夠不夠兌現。而在法律上,一個企業在6個月中出現第二張空頭支票的時候,銀行就可以立即凍結賬戶,這樣,這個企業實際上就已經自動處於了破產狀態。
每當日本政府遇到天災或經濟動蕩時,首先要采取的經濟對策肯定是放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政策,這一點在中國人看來,可能覺得有點奇怪,這其實就有本票這個因素在起作用。發放貸款並不是去支持企業投資,而是保護企業不至於受到地震、洪水、大型企業破產或者其他的什麼不可抗因素而發生突然倒閉的現象。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政府就規定各商業銀行必須向中小企業發放一定數量的貸款,這是政策性貸款,如果發生無法收回的情況,由政府出麵清償。這項政策使得前途被看好的中小企業得到很大支持。因為無論政府如何保證清償壞賬,商業銀行也是絕對不願意出現壞賬的,這樣一來,沒有信用或者沒有前途的中小企業也得不到這筆貸款。這個本來是以保護中小企業,實現“社會公平”為出發點的政策實際上又成了一個淘汰劣質企業的篩子。
典型的日本中小型企業的形象到底是什麼樣的?根據日本政府總務省的《事業所、企業統計調查報告》的統計就可以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86%以上的日本中小企業其員工人數在20人以下,而在這86%的中小企業中,又有51.6%的企業員工人數在4人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