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從戰爭中走來的中小企業
日本製造業中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中小企業群體?這是有其特殊的曆史文化淵源的,它不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而是因為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點不一樣。日本人在工業化剛開始的時候其實是不喜歡中小企業的,直到上世紀70年代之前,日本人談到中小企業時,還都是在更多地注意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經濟學上的所謂“兩重構造”,指出中小企業在效率、員工收入方麵的低下,總想引導中小企業向大企業發展或者幹脆被大企業收購合並。
日本製造業中存在的中小企業問題從一開始就與國家政策直接相關。日本政府從開始搞現代產業的時候就很重視中小企業問題,但那時候重視的目的是限製和打擊中小企業。日本現在有一個叫做“中小企業診斷士”的國家資格,“中小企業診斷士”是一種檢查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提出改善建議的經營谘詢顧問,這個國家資格的認定考試開始於1963年,但實際上早在戰前的1925年,日本政府就已經開始對中小企業開始了這種經營谘詢活動。
1923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對當時的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打擊。在這次地震中,大企業所受到的直接打擊還不大,受直接打擊最大的是在東京市內的中小企業,由於金融機構陷於癱瘓從而無法兌現支票,這種打擊隨之波及全國,缺少資金的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倒閉,這個“震災支票”是引起1930年“昭和大恐慌”的重要因素。當時日本的中小企業以紡織業和絲織業為主,是出口的主力。隨著當時在國際上唯一有競爭力的絲織業的衰退,農村的廣大蠶農們也陷入了悲慘的境地,把女兒賣往城裏甚至南洋的妓院成了農民的唯一選擇,昭和大恐慌是以後日本軍國主義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的日本政府下力氣要解決中小企業的這種經不起打擊的問題,隻不過當時還沒有“中小企業”這個詞,用的詞彙是“中小商工業”。在1931年,日本政府根據德國的產業合理化經驗,提出了《重要產業統製法》,把全部產業分成24個種類進行統製,統製的目標是:
1. 統一工業製品標準。
2. 改善作業工程,研究作業時間,提高工程效率。$$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3. 減少能源浪費。
4. 進行機械化的研究。
5. 改革經營組織。
6. 減少不必要的競爭和浪費。
7. 實現作業的專門化。
8. 節約勞動力。
雖然當時日本的產業合理化政策是師法德國,但實際上是想引進美國的福特生產方式和泰勒製——在紡織、鋼鐵、水泥、製糖、製粉、石墨等重要產業中製定卡特爾,由法律做後盾實行產業改革,壓製企業的自由活動,在每個行業中扶持大企業,其最後目標就是消滅中小企業,實現幾大財閥的產業壟斷。因為當時的日本人認為:缺乏資源的日本不應該讓效率低下的中小企業來浪費寶貴的資源。
大量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低下的中小企業的存在,被當時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