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日本的豐田汽車公司和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作一個對比就知道,豐田公司的外製率為70%以上,除了發動機、傳動係統和車架是自製之外,其餘一律外購,可以說,豐田本身就僅僅負責車型開發和總裝。而通用汽車公司在1990年以前的自製率是70%,和豐田正好倒了過來,當然這幾年通用的自製率也降低到了40%。
豐田汽車公司之所以能夠把自製率降到如此之低,是因為日本所特有的把中小企業整理成一個金字塔式的所謂“係列企業”的結構。處於這個金字塔頂端的,是一個有強大產品開發能力和產品銷售能力的大企業,為這個大企業提供零件總成的是一批被稱為“第一次供應商(supplier)”的廠家,為這些第一次供應商提供零件組裝成總成的是更多的被稱為“第二次供應商”的廠家,依此類推。比如豐田這麼大規模的汽車公司,與之真正有實際業務往來的公司不超過1 000家。其中有200家左右是為豐田提供總成的,這就是第一次供應商。這些第一次供應商可絕不是中小企業,它們本身就都是大企業,這些供應商的股票基本上都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或者第二部上市,起碼也在大阪交易所上市,圍繞在他們周圍的還有數倍於這個數目的一批第二次供應商向他們提供組裝總成的零件,這些第二次供應商們的周圍還有一批數目更多的“第三次供應商”向第二次供應商們提供零件和勞務服務,為了在第三次供應商之間調節訂貨的高峰和低穀,在第三次供應商的周圍還活動著一批“第四次供應商”。
鬆下、東芝等電器生產廠家和豐田、日產、本田等汽車廠家在日本國內,起碼到去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前都是維持著這麼一個體製,這個體製之所以能夠維持,是因為日本有一批工藝水平很高的製造業中小企業。
有這麼多較高工藝水平的中小企業是日本製造業的特色之一,美國的中小企業裏最多的是4人以下的微型企業,除了這20年發展起來的IT行業之外,美國微型企業裏以服務業為多,這很符合美國的後資本主義社會特性。一般來說,中小企業就是搞製造業也就是小作坊而已,但日本的這種小作坊卻很能幹一些事情。2009年1月23日,日本用H-ⅡA火箭發射了一顆觀測溫室氣體用的人造衛星。發射衛星不是什麼稀奇事,稀奇的是這顆衛星同時搭載了8顆人造衛星。更為稀奇的是除了主衛星是日本環境省和日本宇宙開發機構(JAXA)共同開發的以外,其餘7顆都是JAXA通過在社會上公開選考的方式選出的各種團體自己製造的小衛星,這些衛星中有一顆就是由東大阪市的6個中小企業組成的“東大阪宇宙開發協同組合”(SOHLA)聯合開發的觀察雷電的人造衛星SOHLA-1號,那是東大阪市的“人造衛星規劃”的一個部分。
兩年前,筆者在大阪參加過一次波音公司的訂貨會議,一位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的老頭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用結結巴巴的聲音問波音日本分公司的總經理:“波音777的內部濕度能夠維持在多少?”在波音總公司采購部部長回答了這個問題以後,老頭說:“我不喜歡坐波音公司的飛機,內部太幹燥。我們有維持鋁框架環境中濕度的技術。”波音日本分公司的總經理聽後激動地說:“Please,please give me your‘meisi’(名片)。”
日本的中小企業就是有這麼強的技術力量,而且因為長期處在這種金字塔式的經濟結構中為上級企業服務,上級大企業和下級小企業之間有一種相互信賴的關係。上級企業能夠相信下級企業的生產能力、製造技能和產品質量,而下級企業也充分相信上級企業的訂貨意向、支付能力和經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