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東邊有個太陽

日本人把自己的國家稱為“日出之國”,而人們在表述有關日本的題目時,也很喜歡用“太陽”這個詞。上世紀80年代,各種媒體在談到日本時曾經再三使用“東邊的太陽”、“升起的太陽”這些詞;而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後,“西沉的太陽”又成了描述日本時被使用最多的字眼。像自然界的太陽不斷地升起和沉沒一樣,日本的位置好像也在升起和沉沒之間不斷地換來換去。

日本在近代世界史上的第一次崛起是在軍事上的崛起,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太陽也就沉了下去;接著日本又再次崛起,這次是在經濟上。這次的崛起在規模上甚至超過了第一次崛起,日本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而且當時的第一經濟大國還在走下坡路。上世紀80年代,當美國裏根政權身受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這一對“雙胞胎赤字”之苦,陷於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所謂滯脹困境的時候,挺身而出為這位自由世界盟主兩肋插刀的是當時處於經濟最頂峰的日本。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經提出這樣的號召:“每個日本人買100美元的美國產品”,來拯救美國經濟。

當時的日本真是如日中天,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的洛克菲勒中心被三菱地所買下,著名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也成了索尼公司的囊中之物,有人形容說:“從洛杉磯的地平線看過去,全是日本企業的資產。”

但是進入了90年代以後,經濟泡沫破滅,日本經濟進入了一條長達十數年的黑暗隧道。土地和金融投機所引起的銀行壞賬使日本經濟已經沒有了往日的榮光。直到小泉純一郎內閣實行的強製性改革解決了銀行壞賬問題和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過剩的日本生產能力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日本經濟才緩過氣來,開始了新一輪的增長周期。

好景不長,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又給剛剛看到一線光明的日本經濟一個沉重的打擊,日本最大的出口國——美國變得無法容納日本的產品,這樣人們在現在的日本所看到的是一幅慘不忍睹的景象,日本立國的支柱——製造業出現大幅度衰退,工業開工嚴重不足,連日本製造業的象征——豐田汽車去年都出現了巨額赤字,各種傳媒上充斥著悲觀的論調,大家根本就找不到走出這條看不到前景的黑暗隧道的出路,日本經濟列島似乎真的要沉沒了。

而且,日本這次麵臨的問題,還不像泡沫經濟破滅時的那樣:實體經濟並沒有出問題,僅僅是金融上的困厄,隻要解決了金融上的困厄,就能找到出路。相反,這次日本的金融機關本身受到的直接打擊並不大,出問題的是日本的實體經濟。

日本的成功,是“製造業立國”努力的成功,戰後的日本人在造船、金屬材料、汽車、微電子、化工、工作機械等幾乎是現代製造業的所有部門都獲得了成功,使全世界都承認了“Made in Japan”(日本製造)這幾個似乎有著魔力的文字,日本人也很自豪地認為日本人是最有生產性的民族,隻要他們願意,就肯定能生產出質量一流的產品來征服世界,上個世紀後半葉日本人最喜歡的一句英語就是“Japan is Number One”(日本第一)。

日本戰後的崛起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沒有發生過其他地方經濟增長時所肯定會發生的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日本人基本上均勻地享受到了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相比起其他國家,日本社會享有安定、安全的美譽,“一億總中流”成了日本人最自豪的地方。東南亞國家所羨慕的不僅僅是日本的製造能力和經濟規模,連社會形態都是學習的對象,這點從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和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上世紀末一係列的言論中就可以看得相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