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1895年甲午戰爭的結果,說明了在中日幾乎同時開始的工業化革命上,中國失敗了。甲午戰爭之後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償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卻給日本帶去了振興工業的強心針。明治政府殖產興業的最輝煌成就就是現在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新日本製鐵,其前身八幡製鐵所就是使用甲午戰爭的賠款建造起來的。

日本工業的成功建立在中國工業化失敗之上,然而成功了的日本工業當年除了軍工生產之外心無旁騖,隻有零式飛機和大和戰列艦才是他們的最愛,而民用產品是等而下之的東西,再加上當時能力不足的日本工業連軍用都不能滿足,本來就沒有餘力顧及民用,所以日本人隻能在製造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的同時捎帶著生產點洗洗就爛的花布和用用就散的陽傘,再依靠軍部的刺刀和大炮把這些東西強行賣到朝鮮和中國,有可能的話再指望一下東南亞那些當年還是美英法列強殖民地的市場。從日本準備甲午戰爭開始,其經濟就僅僅為戰爭而存在,國家預算的40%左右是軍費開支,民用產品排不上。日本人當時也沒有什麼“公正的國際貿易”這個概念,隻要有刺刀和大炮作為後盾,被他們占領了的土地上的人就隻能接受他們的產品而沒有其他選擇,這也是一種壟斷,一種用刺刀和大炮作為保證的壟斷,隻有在美國人徹底摧毀他們的零式飛機和大和戰列艦以後,日本人才失去了這個壟斷地位而不得不把態度端正過來,認真開始了民用產品製造,從而真正開始了“製造業的日本”這個神話。

第2章 “Made in Japan”的背後

日本有一個名詞叫做“重大粗厚工業”,這是從產品或者生產這些產品的機械設備的重量、體積、口徑和厚度等方麵來劃分的一種產業分類方式,這些“重大粗厚”基本上指的就是在很長時間內作為日本產業代表的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石川島播磨重工、八幡製鐵等重工業企業和石油化工企業以及電力、煤氣等能源企業,從日本開始工業革命以後一直到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這種“重大粗厚工業”一直統治著日本產業界。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以豐田汽車公司、索尼公司為代表的日本汽車和電子企業開始進入美國市場並走向世界,70年代這些新興的企業成為了世界性規模的大企業以後,“輕小細薄”的企業才成為了日本的代表性企業,從而真正開始了戰後曆史上日本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實際上,全世界是通過豐田汽車、本田摩托、鬆下彩電和索尼的Walkman才知道了“Made in Japan”(日本製造)的,也正是通過支持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才真正知道了日本的製造業的。

現在在討論日本製造業成就的時候,人們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豐田、本田、索尼、鬆下這些有名的代表日本製造的大企業身上。一些業內人士或許還會注意到支持著這些企業的日本金屬材料、塑料材料和工作機械產業。但總體來看,人們對於支持著這些大企業的大量日本中小企業卻沒有給予充分注意,其實這些中小企業的存在才是那些日本大企業能夠存在和發展的真正基礎,也使日本社會在戰後經濟成長時期避免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類似發展時期所出現的兩極分化、失業率上升、社會動蕩不安等問題,才有了社會平穩、經濟增長的局麵。研究日本的中小企業,不僅能夠找出日本製造業發展壯大的原因,而且能夠看出日本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