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近年來經濟的不景氣使日本社會也開始變得不安定起來,失業率上升,貧富懸殊增大,使得有人擔心這是日本社會將要出現一係列崩潰的前兆。

這一切是怎麼回事?日本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全世界,特別是現在作為全世界製造業中心的東亞各國最關心的就是這個問題。

其實,在尋找太陽為什麼會西斜,太陽還會不會再次升起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還是先回顧一下太陽是怎麼升起的,這可能會更加有助於解答問題。

第1章 從“東洋貨”到“日本貨”

有種誤解,即認為在上世紀中國打開了國門以後,歐美日本的產品才開始進入中國的。其實,中國一直在進口歐美日本的產品,隻不過在改革開放之前進口的主要是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很少,因為當時的中國還沒有餘力顧得上生活。比如說日本車,大概不少人會想到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出首都機場就能看到的那塊巨大的廣告牌:“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事實上,最早進入中國的不是豐田小汽車,而是“日野”大卡車,當時的鐵路、水電建設工地上經常能看到“日野”的身影。

改革開放之後,大量的洋貨湧進了中國市場,其中日本貨占了很大比重,最早的可能是上世紀70年代末伴隨著鄧麗君的“靡靡之音”鋪天蓋地地席卷了中國的“五交化商場”的“四喇叭收錄機”,從“四喇叭”開始一直到後來的錄像機、冰箱、洗衣機、彩電和汽車,隨之而來的是“索尼”、“樂聲(鬆下)”、“聲寶(夏普)”、“豐田”、“尼桑”等品牌名字,給了中國人一個嶄新的“日本貨”的形象。

日本產品的特色並不僅僅是造型精巧、功能齊備和良好的售後服務。日本產品最優秀的是其質量,日本產汽車和家電的質量人所共知,日本產的其他不那麼廣為人知的產品,像鋼材、塑料原料等也是一樣地享有盛譽。

其實日本貨原來在中國並沒有什麼“譽滿全球”的形象。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中國的老百姓是抱著很懷疑的態度看這些“東洋貨”的。中國人對“東洋貨”並不陌生,東洋貨和國貨的市場競爭甚至可以回溯到19世紀末期的甲午戰爭之前。在老一輩中國人的語言中,“東洋貨”絕不是一個和現在的“日本貨”同等的名詞,不僅不是,而且還是“價廉質次”的代名詞:東洋花布雖然顏色鮮豔,花樣繁多,可是很輕很薄,既不禦寒,也不耐用,多洗幾次就破了;東洋傘則肯定扛不住稍微大點的風雨的。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日本軍閥的軍靴和刺刀,東洋貨在中國大陸是競爭不過國貨的。但是,“東洋貨”是在什麼時候成了“日本貨”,又是如何成了高價優質的代名詞的呢?

∴∴

日本人開始搞近代工業的時間和中國差不多,如果把曾國藩1861年開辦的安慶內軍械所當做第一所中國近代工廠,把1865年李鴻章開辦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當做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的話,日本人可能還晚了幾年,直到1870年,明治政府才設立工部省,製定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政策,開始建設近代工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