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中之龍(1 / 3)

辛棄疾22歲那年,金主完顏亮有一統天下的野心,他揚鞭狂吼“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然而,倉促南征的完顏亮被宋朝名臣虞允文擊敗後,死於金國發生的內亂,這時候中原義軍也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湧出,辛棄疾也率眾揭竿而起。

然而,金主完顏雍即位後,金國全力收縮兵力穩定北方,圍剿力度空前加大。各路義軍各自為戰,生存十分困難,隻有合兵一處,做大做強,才有希望。於是辛棄疾主動投奔到最大的一股義軍—耿京率領的隊伍中。耿京任命辛棄疾為掌書記,相當於參謀加政委這樣的角色。

當時的義軍中也是人心各異,有個叫義端和尚的頭領居然偷了大印去投降金人,被辛棄疾追上砍了。眼見義軍形勢越來越危險,辛棄疾建議和南宋官方取得聯係,找機會把隊伍帶到江南去。耿京本想派自己的鐵哥們賈瑞去,但這個賈瑞是個粗魯武夫,還不如《紅樓夢》裏那個調戲王熙鳳的賈瑞識得幾個字呢,見了皇帝根本無法應對,於是就派辛棄疾和賈瑞一起去。

當時的南宋皇帝是宋高宗趙構,雖然現在常罵趙構是“投降派總頭子”,但見到有人帶兵投奔,還是非常歡喜,於是給耿京、辛棄疾、賈瑞等都重加封賞。當辛棄疾高高興興地回去複命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這段時間內,義軍中有個叫張安國的叛徒殺掉了耿京,率軍降了金國。如此情形下,一般人隻怕心膽早寒,抓緊撒丫子向南跑到南宋境內算了。

然而,辛棄疾此時體現出難得的英雄風範,他率領身邊區區50來個人,深夜突襲有5萬人之眾的金軍大營,把這個張安國生擒活捉,並召回一部分義軍兄弟,一起投奔了南方。洪邁後來在《稼軒記》中感慨道:“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確實,23歲的辛棄疾,這一手幹得實在是精彩,其膽識和勇氣,簡直就是真實版的“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三國演義》中神乎其神的什麼“甘寧百騎劫曹營”也不過如此。

所以,辛棄疾的軍事能力是經過實戰檢驗的,堪稱一位文武兼備的奇才,和到底還是書生出身的陸遊大不相同,我要是宋朝皇帝,肯定要重用辛棄疾,紙上談兵的陸遊嘛,當個軍宣隊裏的幹事好了。

對於這一段曆史,辛棄疾也頗為自豪,所以有詞曰:

鷓鴣天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憶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的詞中,常透出壯誌難伸、英雄空老之感。語文課堂上也經常大講辛棄疾受南宋小朝廷投降派的打擊壓迫,長期落職閑居。似乎辛棄疾這位大英雄被南宋昏君“封殺”“雪藏”了一樣。其實細查《宋史》,發現南宋皇帝待辛棄疾不薄,給他封的官可不小。像什麼江西提點刑獄,相當於現在的省檢察長、省公安廳長、省高級法院院長三個職位於一身,而且當時是直接向中央負責,不受當地政府節製。

辛棄疾22歲那年,金主完顏亮有一統天下的野心,他揚鞭狂吼“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然而,倉促南征的完顏亮被宋朝名臣虞允文擊敗後,死於金國發生的內亂,這時候中原義軍也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湧出,辛棄疾也率眾揭竿而起。

然而,金主完顏雍即位後,金國全力收縮兵力穩定北方,圍剿力度空前加大。各路義軍各自為戰,生存十分困難,隻有合兵一處,做大做強,才有希望。於是辛棄疾主動投奔到最大的一股義軍—耿京率領的隊伍中。耿京任命辛棄疾為掌書記,相當於參謀加政委這樣的角色。

當時的義軍中也是人心各異,有個叫義端和尚的頭領居然偷了大印去投降金人,被辛棄疾追上砍了。眼見義軍形勢越來越危險,辛棄疾建議和南宋官方取得聯係,找機會把隊伍帶到江南去。耿京本想派自己的鐵哥們賈瑞去,但這個賈瑞是個粗魯武夫,還不如《紅樓夢》裏那個調戲王熙鳳的賈瑞識得幾個字呢,見了皇帝根本無法應對,於是就派辛棄疾和賈瑞一起去。

當時的南宋皇帝是宋高宗趙構,雖然現在常罵趙構是“投降派總頭子”,但見到有人帶兵投奔,還是非常歡喜,於是給耿京、辛棄疾、賈瑞等都重加封賞。當辛棄疾高高興興地回去複命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這段時間內,義軍中有個叫張安國的叛徒殺掉了耿京,率軍降了金國。如此情形下,一般人隻怕心膽早寒,抓緊撒丫子向南跑到南宋境內算了。

然而,辛棄疾此時體現出難得的英雄風範,他率領身邊區區50來個人,深夜突襲有5萬人之眾的金軍大營,把這個張安國生擒活捉,並召回一部分義軍兄弟,一起投奔了南方。洪邁後來在《稼軒記》中感慨道:“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確實,23歲的辛棄疾,這一手幹得實在是精彩,其膽識和勇氣,簡直就是真實版的“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三國演義》中神乎其神的什麼“甘寧百騎劫曹營”也不過如此。

所以,辛棄疾的軍事能力是經過實戰檢驗的,堪稱一位文武兼備的奇才,和到底還是書生出身的陸遊大不相同,我要是宋朝皇帝,肯定要重用辛棄疾,紙上談兵的陸遊嘛,當個軍宣隊裏的幹事好了。

對於這一段曆史,辛棄疾也頗為自豪,所以有詞曰:

鷓鴣天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憶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的詞中,常透出壯誌難伸、英雄空老之感。語文課堂上也經常大講辛棄疾受南宋小朝廷投降派的打擊壓迫,長期落職閑居。似乎辛棄疾這位大英雄被南宋昏君“封殺”“雪藏”了一樣。其實細查《宋史》,發現南宋皇帝待辛棄疾不薄,給他封的官可不小。像什麼江西提點刑獄,相當於現在的省檢察長、省公安廳長、省高級法院院長三個職位於一身,而且當時是直接向中央負責,不受當地政府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