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永不失落的歡欣(1)(1 / 3)

妻子張允和

張家四姐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前幾年美國耶魯大學的金安平女士撰寫了一本《合肥四姊妹》。張家作為一個大家,開始於我老伴張允和的曾祖父張樹聲,張樹聲是跟隨李鴻章打仗出身的,“張家”與“李家”相並列。李鴻章因母親去世,清朝大官允許回家守孝三個月。李鴻章回鄉丁憂的時候,職務就是由張樹聲代理的。張樹聲的官做得很大,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下一代人也做了很大的官,到第三代張允和的父親張武齡,生於清朝末年,受了新思想的影響。他知道家裏有錢、有地位,但總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離開安徽,到蘇州興辦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蘇州辦樂益女子學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蔣夢麟等當時許多有名的教育家結成朋友,幫助他把學校辦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別人想辦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當時有一個笑話,他的本家嘲笑他:“這個人笨得要死,錢不花在自己的兒女身上,花在別人的兒女身上。”其實,他在當時比較先進、開明,他的財產專門用來辦教育,他對下一代主張,自己的錢隻給兒女教育。

我的老伴兄弟姐妹一共十個,四個女的--“張家四姐妹”受到了當時比較好的教育。不僅是新的大學教育,傳統國學的基礎也比較好。葉聖陶在我嶽父的學校教過書,他講過一句話:“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九如巷原來在全城的中心,住房跟學校是通的。1949年後,蘇州政府把原來的房子拆掉,在這個地方建了高樓,成了政府辦公的地方。張家住的房子歸了公家,現在張允和還有一個弟弟住在那裏,原來的房子還剩下從前所謂的“下房”,現在就修理修理住了。蘇州城中心的一個公園,九如巷在那兒旁邊,找到公園就找到九如巷。從前,很近就到公園、圖書館。蘇州在我們青年時代河流很多,現在都填掉,變成了路,不好。

有趣味的是,我們家家道中落,她們家家道上升,都跟太平天國有關係。我的曾祖父原來在外地做官,後來回到常州,很有錢,辦紗廠、布廠、當鋪。“長毛”來了,清朝沒有一個抵抗“長毛”的計劃,本地軍隊結合起來抵抗,城裏不能跟外麵來往了,城裏的經費都是我的曾祖父給的。“長毛”打不進來,就走了,打下南京成立太平天國,隔了兩年又來打常州,就打下來了,我的曾祖父投水而死。太平天國滅亡以後,清朝就封他一個官--世襲雲騎尉。世襲雲騎尉是死了以後要給子孫世襲很多錢。我的祖父在打太平天國的時候在外麵,打完就回來,不用做官,每年可以領到很多錢。一直到民國,才沒有了。原來的當鋪、工場地皮還在,房子大部分被太平軍燒掉了,剩下的幾年賣一處,花幾年,再賣一處,花幾年。當時家的架子還很大,我的父親是教書的,要維持這麼大一個家庭當然不行。我父親後來自己辦一個國學館,收入不是很多,維持一個小家庭可以,維持一個大家庭當然不行。這樣子,就窮下來,所以到了我讀大學時是最窮的時候,連讀大學的學費都拿不出來。

我們兩家在蘇州,我的妹妹周俊人在樂益女子中學讀書。張允和是我妹妹的同學,常常來看我的妹妹,到我家來玩,這樣我們就認識了。放假,我們家的兄弟姐妹,她們家的兄弟姐妹常常在一起玩。蘇州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從閶門到虎丘,近的到虎丘,遠的到東山,有很多路,還有河流,可以坐船,可以騎車,可以騎驢,騎驢到虎丘很好玩的,又沒有危險。這樣子一步一步,沒有衝擊式的戀愛過程。

我們年輕朋友放假可以在他們學校裏麵玩,打球很方便,地方比較適中。他們家的風氣非常開通,孩子們有孩子們的朋友,上一代有上一代的朋友,在當時是很自由開通的風氣,一點沒有拘束的樣子。我不是一個人去,就是幾個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