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那個時代的人物(2)(2 / 3)

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是在愈老的具體領導下進行的。這個方案簡化了515個漢字和54個偏旁。愈老對這些簡化字和偏旁一個個作了仔細的推敲。1964年類推成為《簡化字總表》,使三分之一的通用漢字得到簡化。愈老認為,漢字簡化是漢字的前進運動,是大眾的需要,尤其是小學生的需要。作為現代漢字的法定規範。40年來已經在12億人民中廣泛通用,並由聯合國正式采用。它使漢字向便學便用前進了一小步。

在1958年公布《漢語拚音方案》之前,拚音究竟作為輔助工具還是作為輔助文字,在政策上還沒有確定。方案公布時候才確定是輔助工具而不是輔助文字。愈老對拚音的作用有全麵的和長遠的看法。他認為,拚音對中國的現代化有深遠的作用,是當時三項文改工作(簡化、推普、拚音)中的主要工作。在拚音草案發表之後,愈老讓我負責編輯《漢語拚音詞彙》,不僅作為拚寫“字”的規範,更重要的是作為拚寫“詞”的規範。愈老請當時在上海養病的有名學者傅東華先生用通信方法幫我收集詞條。這是愈老重視處於困境的傅先生的才華,同時重視《漢語拚音詞彙》的意義。這件事成為“文化大革命”中批判愈老的一個題目。但是我認為愈老這樣做符合中國傳統道德,有利於發展文化,是正確的,值得欽佩。

六、衝破中世紀的黑暗

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之後,愈老給1979年高等院校文改教材協作會議送去書麵發言。他說:“在西方,衝破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首先是從文字改革開始的,這就是打破教會僧院所壟斷的舊文字,創造和群眾口頭語相結合的民族新文字。這才產生了啟蒙運動,產生了資本主義的產業革命。在中國,不可能有例外。”這句話有深刻的含義。它指出了語文發展跟社會發展的關係。這個曆史發展的觀點,是愈老許多創造性的重要見解之一,值得曆史學者和語文工作者加以研究。

愈老的崇高學問幾乎全部是自學得來。他的自學能力之強,悟性之高,透視之深,使人驚異,是青年們的楷模!1955年全國文改會議之後,文改會要把我從上海調來,我說我對語言學是外行,調來改行不適合。愈老說:“這是全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我於是服從調遣,終於改行。愈老常常在晚上來我家討論文改問題和文化問題。我能在愈老的領導下工作,得到他的思想啟發和人格感染,是莫大的幸運。

張誌公:實用語法學家

我和張誌公先生成為往來頻繁的親密朋友,因為我們長期一同住在一個大院裏,這個大院叫做公主第。

1955年底,我被調來北京,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辦公處和住處都在北京沙灘景山東街的公主第。這裏是解放前的北京大學,清朝末年的京師大學堂。沙灘的紅樓是後來添造的。“五四”運動的許多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地名早期叫馬神廟,現在改稱沙灘後街。公主第原來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駙馬王府。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一個單位用不了這許多房屋,跟另一個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使用。當時全國大中小學的所有教科書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

誌公先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跟我隨時往來,非常方便,甚至一天往來幾次。我有什麼工作上的問題,就去找他,同他商量。有時有朋友來找我,在我的辦公室和家裏都找不到,就到誌公先生的辦公室和家裏去找,一定找到。

我們一同看到公主第大院的一派宮廷景象,綠樹成蔭,花香鳥語。春天,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處處盛開。大院中心有一個荷花池,每年開放複瓣荷花。池中有一個白石頭的方柱子,頂上是斜放著的圓盤形日晷,旁邊刻著“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字樣。這是京師大學堂和北京大學遺留下來的文物。

我們也一同看到公主第大院在一次一次政治運動中不斷遭到難以相信的破壞,成為很像一個無人管理的低級難民收容所的樣子。終於,浩劫過去,否極泰來,把紅漆大門拆掉,把大門外的兩個石獅子搬走,封建意味一掃而空,改成一組一組矮矮的新式辦公樓和宿舍。

我每次想起誌公先生,不能不同時想起公主第大院的滄桑變化,因為從我的辦公室到他的辦公室必須經過這一帶使人回想清朝覆亡和“五四”運動的花園式庭院。現在,誌公先生的寶眷還住在公主第的新造宿舍裏,我已經離開公主第內清朝末年建築的破爛不堪的住宅,遷移到名稱古怪的後拐棒胡同。

20世紀50年代,振興教育,朝氣蓬勃,一方麵提倡普通話、簡化字、漢語拚音;一方麵改革現代漢語教育,重視語法和修辭。這時候,掀起一個語法學的百家爭鳴,語法學的文章如天女散花,繽紛落地,現代漢語的語法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中學的語法教科書,不能眾說並立,旁征博引,需要有一個簡單明了、說法一致、而且容易為青年們所理解的語法體係。這是一件艱難而重大的學術綜合工作。在誌公先生主持之下,折中於各家學說之間,寫成一個兼收並蓄、彙集眾長、適合中學教學用的語法體係。他和他的同事們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工作,得到社會各方麵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