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那個時代的人物(2)(1 / 3)

直到寫這篇悼念文章之前,我才知道,劉尊棋同誌在過去40多年中,受盡人間折磨,從勞改到勞改,從監獄到監獄,最後,感謝黨的偉大,冤案終於平反。長期而殘酷的折磨,使他身患重病,妻離子散,但是,沒有能摧毀他的意誌,沒有能破壞他的理想,沒有能使他喪失智慧,沒有能使他放棄追求。他真正當得起“百折不撓、堅苦卓絕”這八個字。在他最後的歲月中,終於遇到了一個寬鬆開放的時期,做成了幾件有利於人民的工作。這是他的幸運,也是國家的幸運。他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新聞記者,一位知識廣博的文化人,一位足智多謀的事業家,一位不平凡的平凡人。中國的知識界將永遠為失去了這樣一位不平凡的平凡人而哀悼!

胡愈之引導一代青年

今年(1996)是胡愈之先生誕辰100周年。這100年間,中國曆史充滿著變亂和苦難。在20世紀的20年代,中國的青年們麵對國家危亡而心情憤激。可是,中國往何處去?青年們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萬分苦悶。愈老是引導當時青年們走出思想苦悶的一位影響極大的思想家。我是當時受到愈老啟發的青年之一。

一、高瞻遠矚

那時候,愈老在《東方雜誌》《世界知識》等刊物上發表一係列關於世界時事的評論文章,使當時的青年們知道了中國和世界的關係。他高瞻遠矚,從世界看中國,不是從中國看中國,指出中國在當時世界中的地位和中國問題的關鍵所在。青年們原來也知道一些世界情況,但是知識是零碎的,認識是模糊的,不能聯係實際看到大局的動向。愈老的文章有如一服清醒劑,喚醒了青年們,把他們的零碎知識聯係起來,成為觀察世界形勢的綜合理解。青年們從此恍然大悟,初次看到了自己的立腳點和奮鬥的道路。

30年代初期,我和同輩青年們讀到了愈老的《莫斯科印象記》。這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可是它的影響之大,無與倫比。讀過這本小冊子的青年們都有觸電一般的感覺,在可望而不可即的社會主義理想中,看到了具體的現實。當時作為社會主義革命中心的莫斯科,在愈老的筆下,放射出了希望的曙光。這本小冊子在許多新思想讀物中獨放異彩,使一代青年產生強烈的心向往之的情緒。

二、“愛斯不難讀”

當時,許多青年自學“世界語”(Esperanto“愛斯不難讀”)。我也是熱心自學的一個。世界語原來是和平主義的語言技能。讀了愈老的《莫斯科印象記》才知道,它還是革命的武器。當時蘇聯提倡世界語,愈老就是利用世界語在莫斯科進行活動的。許多人自學世界語,是受了愈老《莫斯科印象記》的影響。後來,蘇聯放棄了世界語,可是愈老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仍舊提倡世界語。愈老認為,世界語作為一種國際輔助語,有多方麵的作用,不因為英語的流行而失去意義。

三、“手頭字”

1935年,上海文化界自動推行“手頭字”。發起人中有蔡元培、郭沫若、陶行知、巴金、老舍、葉籟士、愈老等200多人,而愈老是積極分子。緣起說:“我們日常有許多便當的字,手頭上大家都這麼寫,可是書本上並不這麼印,識一個字須得認兩種以上的形體,何等不便。”當時有《論語》《太白》《世界知識》《譯文》等十多種刊物自動使用300個“手頭字”。這些刊物,有的是愈老所主持,有的是愈老所讚助。

愈老曾經提倡“寫別字”,有人批評他走極端。其實,“寫別字”對初學文字的人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初學文字的人實際是依靠“寫別字”才能寫信、寫條子的。“寫別字”就是“同音假借”。“同音假借”的結果是產生“音節文字”。日本的“假名”就是這樣產生的,它使日文青出於藍。

20世紀20年代,山西和陝西某些錢莊,在總店和分店之間的通信中,用“同音假借”書寫本地土話,成為保密的通信方法,自己人一看便知,外地人難於看懂。這是“同音假借”的一種實際應用。80年代張畢雷先生設計一套“直音漢字”,這就是同音假借的“音節漢字”,對統一“直音”用字和統一音譯外國人名地名有實際作用。

四、“大眾語”

在“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後,愈老等在30年代又提倡“大眾語”運動。“大眾語”運動,在消極方麵是反對當時的“文言複興”,在積極方麵是提高白話文的水平。當時有一批國粹主義者再次提倡“尊孔讀經”,這引起新文化運動者的反擊。同時,白話文本身出現了不健康現象,變成半文半白的“語錄體”或者“新文言”,不符合文體口語化的要求,違背了文學革命的宗旨。什麼是“大眾語”呢?陳望道先生說,大眾語是“大眾說得出、聽得懂、寫得順手、看得明白”的書麵語。愈老說,大眾語是“代表大眾意識的語言”。前者說明大眾語的正確形式,後者說明大眾語的正確內容。“大眾語”運動把“五四”白話文運動推向新高潮。

五、文字改革

1955年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愈老擔任副主任,領導具體工作。作為1955年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的前奏,愈老開始大規模試行“漢字橫排”,便利在漢字中書寫阿拉伯數字和數學公式。在《光明日報》試行成功以後,第二年推廣到全國的報紙、雜誌、教科書和一般書籍。愈老在《光明日報》上寫社論說:“習慣是可以改變的。”這句話是多麼重要!“五四”以來提倡的漢字橫排,到此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