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那個時代的人物(1)(1 / 3)

懷念敬愛的張壽鏞校長

光華大學張壽鏞校長的公子張芝聯教授來訪,囑張允和和我寫文章紀念我們敬愛的張校長。張允和和我都是在張校長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我們當然立刻答應。我們商量,兩人各寫一篇,因為我們夫婦兩人是先後同學,得到張校長教誨的時間不同。可是兩人都遲遲沒有動筆,因為越是想把文章認真寫好,越是難於動筆。不幸,在2002年8月18日張允和去世了!這個晴天霹靂把我打擊得呆若木雞!她臨終前沒有來得及把她想要寫什麼告訴我,十分遺憾!日前張芝聯教授來催我的文章,希望我代替張允和寫些回憶,並且給我看俞信芳先生的《張壽鏞先生傳》的書稿,使我感到既慚愧又緊張!

張允和是光華大學招收的第一批女生中的一個。那時候是上海各大學實行男女同學的開始時期。光華大學建造了女生宿舍,女同學組織女同學會,在選舉第一屆幹事和會長中,張允和被選為會長。當時的學生會要參與學校的校務工作,張允和於是跟張校長就有許多接觸的機會。

有一件事,張允和念念不忘。光華大學每年舉行學生演講比賽。在某次比賽中,張允和得到的評分跟另一位男同學相等,兩人並列第一。在這種情況下,擔任評判委員會主席的張校長將投最後一票決定誰是冠軍。張校長經過退席考慮之後,投了張允和一票,於是張允和成為冠軍。一個女同學成為大學演講比賽的冠軍,不僅轟動了光華大學,也轟動了當時上海的大學界。這是張校長提倡女權的一次模範行動。一枚金質冠軍獎章,成為張允和的傳代之寶。

有一年,女生宿舍忽然起火,幸虧發生在白天,沒有人受傷。但是,樓房燒毀,行李和書籍付之一炬,造成生活和學習的許多困難。張校長親自前來指導救火,並為每一個女生解決具體的困難。張校長借此機會,教育學生要臨危不驚、鎮定應付、理智處事、先重後輕,使學生受到一次為人處世的教育。女同學感受深刻,都說張校長愛生如子。

在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之後,要為聖約翰大學離校師生創辦一所私立大學,這是一件非常重大而又萬分艱難的事業。啟動這件重大事業,首先要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來擔任校長,這位校長既要能得到學術界的尊重,又要能為創辦大學籌劃經費。上海各界一致推舉張壽鏞先生,他是清代學者,曾任江蘇省財政廳長、國民政府財政部次長,當時擔任鬆滬道尹。張壽鏞先生臨危受命、知難而進,應承了這個時代的呼喚。

創辦私立光華大學有三大問題:生源問題、師資問題和經費問題。生源問題不大,因為有離校學生作為基礎,再添招一些新生就可以了。師資問題比較難。著名學者不一定肯來新辦的大學。張校長首先聘請到當時威望最高的兩位教育家,朱經農先生和廖茂如先生,通過他們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壯大離校教師的隊伍。不少著名學者出於愛國心,欣然前來光華任教。光華的教授陣容光輝奪目,勝過聖約翰大學,成為當時全國大學界的翹楚。最難的問題是籌劃經費。張校長是理財能手,在全國愛國氣氛中,捐款終於源源而來。張校長動員離校同學,勸自己的家長踴躍捐輸,得到離校同學家長王省三先生捐助上海近郊地皮100畝,又得到菲律賓等地華僑留學生家長捐建三座堂皇的教學主樓。這樣就立刻興工建築新的校園。光華大學建校比較順利,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勇氣。可是如果沒有張校長的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是不會得到如此成功的。

當時有一個緊急的大問題:不能等待新的校園建設完再開學,必須立即開學,繼續學業,不使弦歌中斷,否則離校師生就會離散。這時候,張校長有兩位得力的助手,一位是陳訓恕,一位是史乃康,他們都是離校同學,在離校時候已經畢業,沒有來得及拿文憑。他們是籌備光華大學緊急開學的兩位重要助手。於是,在上海霞飛路租用民房作為臨時宿舍,租用空地建設幾個蘆席篷臨時大課堂,使教學工作立即開始。我就是在蘆席篷臨時大課堂裏聆聽當時多位著名學者的教誨的。張校長也時來蘆席篷臨時大課堂對學生講話。這一幕篳路藍縷的悲壯場麵,希望不要被曆史遺忘了。

史乃康是我中學的先輩同學,他聽到我經濟困難,付不出學費,就告訴我:校長室需要一個文書員,將在同學中招考,半工半讀,你可以去報考。考試結果,我被錄取,免除學費,每月還有30元津貼,這就解決了我上學的經濟困難。我的工作是按照規定書寫往來中英文的書信。在工作中,我學到許多張校長的辦事方法。

我們青年同學常常議論張校長。大家認為,張校長以清代科舉出身的儒家學者,能自學成為理財能手的現代人才,這種自學精神非常值得學習。在1925年時候,國民黨北伐節節勝利,江南人民大都寄希望於國民革命。國民政府任用高官,首選英美留學生,張校長能在這個環境中得到重用,因為他有別人難於企及的才能。他棄官辦學,不是官員下台,寄生於學校,而是認定教育事業比政治工作更有遠大的建國作用,然後決心改變任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