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自由與解脫(2)(2 / 3)

每個人在麵對生死存亡與自身利益的時候,內在的“獸性”與“人性”都會展開爭鬥。是消除一些阻礙自己的人和事,還是放棄這種攻擊性的想法,合理競爭,人們總需要做出選擇。“人性”永遠會戰勝“獸性”,唯有你不再受“獸性”的想法擺布,才能將內在的能量用於正確的地方;唯有讓人性的光芒照亮內在,才會讓心靈獲得自由的能量,而你也會擺脫束縛,得到真正的解脫。

取舍間蘊藏著生命的智慧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必然懂得取舍之道。正如中國曆史上,人們常常稱頌的“魏晉風度”一樣,在人世間生活,活得自由、活得灑脫、有取有舍,不把心思禁錮在一個死結上。其實,這種取舍之道,恰好符合了能量循環的法則。當你付出什麼或舍棄什麼時,自身的能量就會釋放出去;而當你接受的時候,那些能量又會回到你的身體裏。

因此,你必須學會給予與接受,學會獲取與舍棄。隻有這樣你才能讓能量在釋放與吸納之間達到平衡,也才能讓自己在這種平衡的狀態中保持自由的身心,掌握生命的智慧。

著名詩人李白曾有過“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萊人”的名句,瀟灑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憑借生花妙筆,他很快名揚天下,做了翰林學士。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不過是替皇上點綴升平的禦用文人。這時的李白麵臨著一個選擇,是繼續安享榮華富貴,還是浪跡天涯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標作為衡量標準,李白毅然選擇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棄官而去。

李白掌握了取舍的智慧,在榮華富貴與浪跡天涯之間做出了選擇。他舍棄的雖然是官場上的享樂,但獲得的卻是自由自在的生命與靈魂。古往今來,懂得取舍之道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快樂與自由,這種蘊藏著智慧的生存方式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取舍之中蘊藏著無限的智慧,當你獲取的時候,並不一定真的得到了什麼。就像一隻氣球,如果它接受太多的氣體,總有被漲破的時候。人也是一樣,我們拚命地往自己的心裏增加外物,殊不知每一樣都會占據一定的空間,如果我們不懂得舍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那麼早晚有一天,自己也會如充滿氣體的氣球一樣,超出了負荷,最終被脹破。

古時有位智者在給慕名前來學習的人上第一堂課時,先拿了一滿杯黑顏色的水,然後再往這杯子裏倒清水。杯裏的水不斷外溢,而杯中水仍有黑顏色混在其中。這時,智者對求學者說:“要想得到一杯清水,必先倒掉髒水,洗淨杯子,生活也是如此。”

智者的提醒讓身處迷亂之境的人們得以清醒,如果不倒掉杯中的髒水,那麼無論加入多少水,都很難使杯中的水變得幹淨。如果不舍棄那些負向的能量,即便吸納再多,也不會讓生命清澈無雜。

每個人都需要掌握取舍的智慧,懂得獲取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物。與此同時,還必須舍棄那些無用的或是不必要的事物,那些附庸的東西隻能讓我們在前進的路途上負重累累。一旦我們對取舍有了深刻的認識,那麼在選擇需要之物的時候,就會獲得旁人無法企及的智慧。懂得自己需要什麼,應該丟棄什麼,用智慧的光芒照亮通往自由與解脫的旅程,我們一定能擁有不同於以往的人生。

健全地活在不健全的世界

這個世界很不健全、不健康、不平衡。在繁華、富裕以及政治、經濟權利的背後,我們的社會存在著麻木和扭曲。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接受教育,學會謀生。我們要結婚,要擔負起做父母的責任;要有房子住,要有工作,銀行裏麵還要有一定的存款。我們可能一輩子都陷在這樣的生活裏,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和各行各業的人建立關係,過著機械化的、可悲的生活。

生活並沒有傳達給我們自由和愛,反而讓我們身處冷漠與麻木的社會之中,這無疑束縛了我們自由的心靈。在工作上,我們已經將每日平均工作的時間減少到一百年前的一半左右,我們現在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比我們的祖先要多得多。祖先要一輩子做到的事,我們隻需幾年,甚至是一年就能完成。但這樣忙碌追求的結果卻是:許多人並不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力量獲得自由與富足,隻是想方設法地消磨時間,虛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