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孝道相對應的是“慈道”。管理大師曾仕強曾說:“我們中國隻有孝經,沒有慈經,隻有孝道,沒有慈道,孔子隻告訴人家怎麼樣做好子女,卻沒有告訴人家,怎麼樣做好父母。”的確如此,每個人從小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尊敬父母,聽他們的話,不違背他們的意願;但現在有些人忽然之間成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上也多了一重身份。當有些人指出他們的教育方法不對的時候,有些父母抱怨說:“我也是第一次當爹(媽),哪知道這麼多!”
小A是家裏的獨生子,從小聰明懂事,學習上進,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他的爸爸媽媽總對他說:“如果你每次都考第一名,那我們就帶你去公園玩。”後來,小A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他的父母覺得在親朋好友中很有麵子,於是帶著小A在暑假的時候高高興興地去全國各地旅遊了一圈。
故事的前半段是溫馨的,生活中有許多小A父母這樣的人,他們給孩子開出條件,當孩子們達到了約定的目標時就會兌現。但是,這種“慈道”更像是一種等價交換,聽起來似乎是在同孩子們進行一次的“談判”。接下來,故事發生了轉折:
高中時期的競爭是激烈的,壓力也是很大的,小A再也不能保持原來的第一名,甚至不再是前十名。他的父母為此感到震驚,以為是小A不好好學習,先後幾次去學校“偷偷”調查,卻一無所獲。開始,小A的母親用了訴苦的方法,例如:“這麼多年我們培養你多不容易啊,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我們?”這樣的話說的太多太多,使小A形成了無形的壓力,但即使他再努力,成績仍然沒有起色。於是,他的父親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脾氣了,認定是小A不肯學習,因此經常對他打罵與言語侮辱。
其實,有許多方法可以緩解孩子們的壓力,眼淚與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個時候,父母們需要平心靜氣地與孩子們談一談,一起尋找成績不好的原因,而不是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這樣不僅對成績提高沒有好處,反而會使父母與孩子間出現一條難以跨越的溝渠。最後,我們看看在這樣一種惡性環境中,又發生了什麼事情:
小A的成績一再下滑,整日憂心忡忡,一麵要應付如山的作業,一麵又要麵對“恐怖”的家庭。時間久了,小A變得更加憂鬱,即使回家也是把自己關在房中,話也變得更少了。在這樣的“折磨”下,小A迫不得已開始休學,並接受相應的心理治療。
故事中小A的遭遇在我們的周圍有太多了,他們都是在父母錯誤的教導下偏離軌道,最後走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張彥平教授在提到社會中“重孝輕慈”的問題時表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對父母不忠誠的孩子,隻有對孩子不公平的父母。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孩子,甚至可以拋棄、出賣;但孩子卻無法選擇誰做他們的父母,更沒有權利選擇適宜於他們成長的養育方式。”
正因為對“慈道”認識不足,才導致很多父母陷入了這樣幾種誤區,“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家庭中沒有平等,父母永遠是對的”“即使孩子成年了,在父母麵前還是孩子,永遠沒有自己做主的機會”……殊不知,這樣想法都是錯誤的。
一位英國心理學家曾這樣形容孩子:“孩子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也是到我們家做客的人,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善待他們,而不要讓他們受到任何的冷落與委屈。”那些已經成為父母的人或是將要成為父母的人,不妨嚐試一下這位心理學家的方法,將孩子作為上帝賜予的禮物一樣對待,用感恩的心去包容他們偶爾犯下的錯誤,相信這樣的家庭,永遠也不會偏離正常的軌道,永遠都會其樂融融。
心靈體驗
無論你現在有沒有孩子,都可以來參與這個體驗活動。在心底默念這樣一段話:“孩子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我們要善待他。家庭是平等的,我們與孩子也是平等的。要給他自由,讓他的興趣盡可能地發揮。”那麼,請結合本節內容,也想象一段充滿慈愛的話語麵對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