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誤入心路歧途是一種“不幸”(1)(1 / 3)

如何繞開心靈的“暗礁”

我們的國家經曆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沉澱下來的是深厚的底蘊與淵博的知識。然而,當時代以一個嶄新的麵貌呈現在中國人的麵前時,我們中的許多人卻感到了迷茫,甚至在全社會範圍內掀起了“中國人為什麼不快樂”的熱議話題。直到當我們掀開中國人的心理麵紗時,才發現答案是那麼清晰可見,長期存在的心理誤區使我們陷入了迷茫與無助。隻有從中解脫出來,我們才能活得更好。

重拾遺失的“恥感文化”

從人類用樹葉遮體開始,恥辱感就深藏於每個人的心裏。慢慢的,這種恥辱感升華、沉澱,以至於成為了一種文化積澱。再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這種恥辱感更加嚴重,逐漸成為了我們特有的“恥感文化”。所謂恥感文化,就是注重廉恥的一種文化心態。例如我們做錯事以後會想到“一定很丟臉”“這讓別人怎麼看我啊”等內心的聲音。

但現代人已經漸漸地把遠離了恥感文化:大學生論文抄襲事件;醫生沒有紅包不做手術;明星們為了賺錢不惜代言損傷其他人健康的產品……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難道一直流傳下來的恥感文化已經在他們身上消失了嗎?這些對名利、地位、財富的不正當爭取已經讓“恥辱”二字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過度的恥辱感與完全沒有恥辱感都是不可取的,古時候有些人因為一點流言蜚語或是小小挫折就自殺,這種恥感文化就要不得;現在有些人做什麼事都不顧及他人,隻顧自己享樂,這樣的恥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隻有保持一種平衡,才能發揮出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深邃內涵。

臥薪嚐膽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以後,力圖雪恥,不睡床鋪,每天睡在木柴上麵。還要在房梁上懸掛一個苦膽,每天都要嚐嚐,不讓自己忘記當年的羞辱。經過多年的磨礪,最終打敗了吳國。這個故事正是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意思就是意識到此時的恥辱才能勇於改過。儒家思想把恥辱感與勇敢放在一起,就是想讓後人們懂得,“知恥而後勇”是一種值得誇耀的品質,而人們隻有認識到恥辱感才能產生改過的勇氣。

因此,尋回遺失了的恥辱感才是我們每個人首先要做的。恥辱文化是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髓,它融進了人們的血液中,滲透進我們每個人心靈的最深層。但有些人卻把它真正地埋了起來,忘記了最本質的恥辱感,行為舉止也毫不在乎臉麵。

尋回恥辱感的同時,也要對恥辱文化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古人那種為了一點點羞恥之事就尋死覓活的恥辱感就有些誇張了。畢竟生命隻有一次,因為一些可以改正的錯誤來結束生命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尋回恥辱感,需要隨時給自己敲響警鍾。多問問自己:“我這麼做是不是損人利己?”“我這樣難道是光明正大的嗎?”“我這麼做會不會給他人帶來困擾?”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別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損害了他人的利益,讓恥辱感這個字眼再次回到我們的視野裏。

恥辱感是一個人必須保留的品質,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它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具有極其巨大的作用。恥辱感受製於良心,受製於道德規範,每個人對待恥辱榮耀都有一個底線,但有些人的這條底線太低,從而讓他們的恥辱感日益缺失。恥辱文化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水準,更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所以,從現在開始,重新拾起那些我們“遺失”了的恥感文化吧。

心靈體驗

關於恥辱感,請選擇一項正確的表述:

A.恥辱感是不需要的,隻能讓人永遠抬不起頭來。

B.恥辱感越強越好。

C.正確地認識恥辱感,適當地保持平衡。

如果你選擇的是C,那麼你必然對恥辱感有了深刻地理解。恥辱感是一個人必須保留的品質,舍棄了恥辱感是萬萬不可的,但過多的恥辱感也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在兩者中間保持一個平衡。

重“孝道”,但也不能輕“慈道”

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道作為道德準則之一。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類生命的核心。《爾雅》中為孝道下的定義為:“善事父母為孝”。社會上那些不養父母的人,都將受到眾人的唾罵甚至法律的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