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體驗
每次當你產生自卑感的時候,不妨試著讓自己充滿勇氣,從內心告訴自己,“我具有戰勝一切的力量”,或者“再堅持一下,我能行”。這短短的發自內心的話,將讓你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保持積極的態度,踏上通往卓越的旅程。
盲從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有一些人習慣於盲從,從不相信自己,沒有主見。他們從不願意挑起“思考”、“開創”的重任,思想總是被“大眾”所局限,意誌和思想無法發揮作用,更不可能作出什麼開創性的成就。這些人聽風是風、聽雨是雨,別人怎麼做,自己必然緊跟其後。他們還美其名曰“與社會發展同步”,追其根源卻是由於深埋在心底的自卑情結。
例如,對現在許多孩子而言,放暑假意味著他們將麵臨更多的“課程”:英語、奧數、繪畫、書法、各類樂器以及一切能夠提升綜合素質的課程。當有的家長被問到“為什麼讓孩子學這麼多課程”的時候,他們回答:“班上的小朋友都學這麼多,他隻有像其他人一樣,以後才不會感到自卑!”由此可以看出,有多少孩子是因為家長的盲目跟從而被迫去學那些自己不喜歡的課程。
類似的現象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而這樣的家長我們總會覺得似曾相識。也許我們小時候也被迫學過很多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也許我們此時正是這樣一位盲目地讓孩子參加課外班的家長。那麼,可以問一問自己:“我是不是已經失去了主見,一味地跟從與他人?”
習慣於盲從的人,往往缺少判斷事物的標準。人不可能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能做事之前永遠都經過仔細地思考,因此在生活中,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從眾、跟風,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由此我們會聯想到社會上的各種“門事件”,有很多都是人們盲目跟風的結果。這些人不考慮事情的對錯,喜歡依照他人的足跡行走,沿著他人的思路思考。他們總是認為,走別人走過的路可讓自己省心省力,是一條捷徑。殊不知,這樣的跟風心理,隻是我們內心的自卑感在作祟。
在各個社會群體中,人們為了讓自己融入一個集體,不惜去掉自己的個性,與眾人保持一致,隨著大家的意見決策,生怕自己被群體拋棄。其實這樣想是錯的,尤其是不得不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認同,認同了自我就等於宣布了自己的個性,而社會因為有了個性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豐富多彩的社會。保持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給社會添加一點鮮活的色彩。
事情分好壞,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我們需要正確地區分,作出正確的判斷。沿著他人正確的思路思考,確實省去了一部分的精力,讓我們省心省力,但如果那條路是錯誤的,我們甚至連思考的餘地都沒有,就被劃到錯誤的領域。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切不可隨波逐流。
盲從隻會使人迷失自己的前進方向。因為我們都習慣了走別人走過的路,固執地認為走大多數人走過的路不會錯,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也意味著要麵對別人不曾麵對的困難挫折,吃別人沒吃過的苦。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達到別人無法到達的境界。成功者之所以能取得驚人的成績,正是由於他們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東西,走著別人沒走過的路,正是這一思路支持著他們一路走來,讓他們跨越障礙,直至成功。
人們因為自卑而手足無措,隻能沒頭沒腦地隨大流、跟風。從眾未必是壞事,但盲目地從眾卻是沒有價值的。一個內心沒有自卑感的人永遠不會盲目地從眾,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主見與觀點,不會讓任何人主宰自己的命運。我們不是別人的複製品,沒必要完全依照別人的樣子來規劃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獨特,別讓自卑情結改變了自己的本來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