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袁在世時,沒有人小覷他。
試想,在那個風雲際會龍爭虎鬥群雄競起的紛亂時代,一個屢屢失意於科考的落魄舉子,一個默默奉獻於軍營的下級官員,能力爭上遊,贏得時代的認可,並成為收拾江山第一人,何其不易!
在本朝享有至尊榮譽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大人垂死時,是這樣向皇上推薦自己的繼任者的:“環顧宇內者,無出袁世凱右者”--須知,那個翹著白胡子的合肥老頭兒可不是會輕易看得上別人的。
湖北武昌的兵變爆發後,滿清政府知道,唯有“回籍養屙”兩年多的袁世凱方能剿滅革命黨人。而影響著中國政局的外國勢力也把眼光盯到了安陽,東交民巷裏傳出的消息更幹脆:“大多數國家的代表均表示願意看到袁氏出來掌權。”
奇怪的是,最先“鬧革命”的湖北革命軍政府,竟然也把袁當成推翻清廷的第一人選。軍政府首領黎元洪甚至許諾:隻要你袁大哥回到革命路線上來,未來的國家一把手就是你的啦!
有黎致袁信為證:
公果能歸來乎?與吾徒共扶大義,將見四百兆之人,皆皈心於公,將來民國總統選舉時,第一任中華共和大總統公固然不難從容獵取也。
南方各獨立省推舉的代行大元帥黃興,則通過在北京內閣當局長的同鄉楊度轉告老袁:
(隻要袁)與民軍一致行動,迅速推倒滿清政府,令全國大勢早定,外人早日承認,則中華民國大統領一位,斷推舉項城無疑。
那會兒,南方還沒想好未來的中華民國元首的具體名稱,所以,黃興就寫了個“大統領”。
其它的革命黨人也致電洹上村,稱隻要袁“回旗北上,犁掃虜廷,”則“漢族之華盛頓惟閣下是望”。
更讓今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孫中山在接到袁的讚成共和的電文後,大喜過望,竟然對袁說出如此“刺耳”的頌語來:
文(孫自稱,下同)以菲材,辱膺國民推戴,受任以來,拮據張惶,力不副願。……幸得清帝遜位,民國確立、維持北方各部統一,此實惟公一人是賴。語雲:英雄造時勢。蓋謂是也。文徒何功?過蒙獎譽,曷勝愧汗。新舊交替,萬機待舉,遺大投艱,非公莫辦。謹虛左位,以俟明哲,曷勝佇立,翹望之至!
把他捧得多高!
而南方的革命黨和立憲派說話算數,在此後的民國首任大總統選舉中,代表全國十七個省的十七位議員們,所有的票上都寫著一個名字:袁世凱。要知道,這是連孫中山也未曾享過的一致首肯--先前選舉臨時大總統時,稟性各異的各省議員們就隻讓“國父”得了十六票,另一票有人投給了黃興。
所以,民國元年(1912年)2月15日,在南京的臨時參議院在大總統選舉結果出來以後,當即致電遠在北京的袁世凱:
查世界曆史,選舉大總統,滿場一致者隻有華盛頓一人,公為再現。同人深幸公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我中華民國第一華盛頓。
民國成立後,孫文與黃興兩位革命黨首領應袁世凱之邀,先後抵達北京與之共商國是,這是近代中國三巨頭的第一次相見。多次密談後,孫文的感慨是:“今日之中國,惟有交項城治理。”黃興見過袁後,也對黨內表示:袁總統“實為今日第一人物”。這和前清李鴻章的遺言“環顧宇內者,無出袁世凱右者。”有什麼兩樣?
後來,國民黨人稱孫氏不做民國大總統是出於革命家的博大胸襟與謙讓精神,而實際上,孫氏既沒有把握坐穩江山,各省代表們也不會把票都投給他。不然,他哪會犧牲自己和同誌們浴血奮鬥多年爭來的勝果,而讓一個前清的備受爭議的人物去獨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