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出色員工忙出卓越成效,七招提升工作效能 (2)(2 / 3)

員工在工作中按標準做事,每個流程都做足一百分,嚴格標準才能提高我們的工作質量,提高我們的辦事效率。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隻好去做買賣。1932年,當16歲的王永慶在台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三十家,因此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小小的鋪麵。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與其他米店相比,沒有任何優勢。

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感覺到要想米店在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具備一些別人沒有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經過一番考察和思索,他決定在提高米的質量和服務上下工夫,形成自己的優勢。

當時,稻穀收割後都是鋪在馬路上曬幹,然後脫粒,砂粒、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其中。所以,出售的稻米普遍夾雜著秕糠、砂粒、小石子等雜物,買賣雙方也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王永慶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突破口。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與其他米店的米相比有明顯的提高,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了起來。

在提高稻米質量見到效果的同時,王永慶還超出常規,推行主動送貨上門的服務,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一經推出便大受顧客歡迎。

王永慶在米的質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裏,有一個保證質量並能送貨到家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結果,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決定要把原來的小米店擴展為碾米廠,原來的鋪麵已經不夠用,王永慶便在離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不遠的臨街處租了一所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的一麵用來做鋪麵,另一麵則用作碾米廠作坊。就這樣,把事情當做事業來做的王永慶,從一家小小的米店開始逐漸接受他問鼎台灣首富的夢想。

嚴格標準,凡事精益求精。把細微之處做到極致,便能扭轉乾坤,小事往往是別人熟視無睹的細節,小事又可能是舉手之勞與人方便,因此做好這些小事,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現實中,有人認為工作是件很棘手的事。其實隻要我們從小事著眼,從細節著手,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做好一項工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

雕琢工作的細節,把工作做到出色、做到極致、產品自然能夠認高質量、高標準打動客戶,贏得市場。

簡化工作:以繁化簡,簡單取勝

有一家雜誌社曾舉辦過一項獎金高達數萬元的有獎競猜活動,內容是:

在一個熱氣球上,載著三位關係著人類命運的科學家。

第一位是一名糧食專家,他能在不毛之地甚至在外星球上,運用專業知識成功種植糧食作物,使人類徹底擺脫饑荒。

第二位是一名醫學專家,他的研究可拯救無數人,使人類徹底擺脫諸如癌症、艾滋病之類絕症的困擾。

第三位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子戰爭,使地球免於遭受滅亡的絕境。

由於超載,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去一個人以減輕重量,使其餘的兩人得以存活。請問,該丟出去哪一位?

競猜活動開始之後,因為獎金數額巨大,很快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並且引起了某電視台的關注。在收到的應答信中,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來闡述他們認為必須將哪位科學家丟出去的“妙論”。

最後的結果通過電視台揭曉,並舉行了熱鬧的頒獎儀式,高額獎金的得主是一個14歲的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丟出去。

這個故事為我們提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但人們往往把它們複雜化了。工作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善於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做起事來事又快又好,效率高;而有的人卻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迷惑於複雜紛繁的現象中,導致工作忙亂被動,辦事效率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