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個家電製造有限責任公司曾發生過這樣一起管理“事故”:3號車間有一台機器出了故障,經過技術科的工作人員檢查,發現是一個配套的螺絲打掉了。可是這個螺絲怎麼找也找不到,隻好去買。根據公司內部規定,這必須先由技術工作人員填寫采購申請,由上級審批後,再經過采購部部長審批,才能由采購員去采購。
可是,問題出現了:市內好幾家五金商店都沒有那種螺絲,采購員又跑了幾家著名的商場,也沒有買到。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采購員還在尋找那種螺絲,工廠則因為機器不能運轉而停產。這還得了,於是,公司的其他管理者不得不介入此事,認真打聽事故的前因後果,想方設法尋找修複的方法。
在這種“全民總動員”的情況下,技術科才拿出機器生產商的電話號碼。於是,采購員就打電話問哪裏有那種螺絲釘賣。對方告訴他:你們那個城市就有我們的分公司啊。你去那裏看看,肯定有。
半個小時後,那家分公司就派人送貨上門來了。問題終於解決了,可之前尋找螺絲釘的那一個星期公司已經損失了上百萬元。
很快,工廠恢複了正常的生產運營。在當月的總結大會上,采購科長將這件事情提了出來,他說:“通過這次事故,我們不難發現,公司裏某些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不強。從技術科提交采購申請,再經過各級審批,到最後采購員采購,這一切都沒有錯誤,都符合公司要求,可是結果卻造成上百萬元的損失,問題在哪裏?竟然是因為技術科的工作人員沒有寫機器生產商的聯係方式,而其他各部門竟然也沒有人過問。”
凡是發展快且發展好的世界級企業,都有強大的落實力。在責任麵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責任不分大小,關鍵在於能否落實。
“三分策劃,七分落實”。沒有落實,製度就形同虛設;沒有落實,管理就不能真正發揮效用。僅依靠策略,並不能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再好的策略也隻有成功落實後才能夠為企業創造出價值。曾經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說過:“一家公司和它的競爭對手之間的差別就在於雙方的落實能力,落實力正成為企業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碰到很多問題,但亟需解決的仍然是落實力不強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不能將好的思路落實於具體時間表上,導致好的思路和策略成為空談;安排工作不到位,落實責任拖拖拉拉,落實過程敷衍了事,等等。
對於公司和單位的決策,不能切實執行,就是對組織的不負責任;對於自己的工作,不認真負責地做好,就是對自己前途的不負責任。
因此,我們每個人無論麵對的責任是大是小,無論在什麼樣的崗位上做什麼工作,都應該認真落實自己的責任。
不因位卑而消沉,不因責小而鬆懈
42年,11000個工作日,乘車行程近100萬公裏,等於繞地球赤道25圈;售出330多萬張紙票,崔仕宏每天淩晨3點多起床,沒有一天遲到,沒請過一天病事假,更沒有受到過一次投訴。同事們為他總結42年無投訴的秘訣,就是努力做到十“點”:報站清楚點、熱情服務周到點、解答問題耐心點、處理問題恰當點、說話辦事禮貌點、開關門時看著點、售票主動點、查驗票時和氣點、打掃車廂幹淨點、為乘客服務辛苦點。
1964年,18歲的崔仕宏從電車技校畢業來到電車公司,當上了105路首班車售票員。幾年後,他調到了13路無軌電車售票,也就是現在的113路電車。每天在相對固定的小空間裏從事單調枯燥的售票、報站工作,在車裏為各種各樣的人提供周到的服務,多年如一日,難免會出現煩躁情緒或與人之間的摩擦,他卻是113路車隊出名的“樂嗬人”。老崔自己說,和氣點,禮貌點,耐心點,什麼事都好解決。同事們也都說,老崔心態特別好,遇事不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