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交往的周期
為了與朋友進行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交往,必須要把握好交往對象的周期長短的分寸。
(1)交往時間不宜過長或太短。
在交往時間上,交往過度會影響到你的工作與生活。工作時間中,除了在辦公室應酬以外,還要在電話裏訂約會,在會客室裏搞接待。業餘時間裏,不是在家裏應酬來訪者,就是進出於飯店、賓館、酒吧、咖啡館、跳舞廳,影劇院和俱樂部,整天忙得筋疲力盡。交往不足的則交往活動太少,交往周期過長。他們與人交往的時間,局限在逢年過節、朋友家遇上紅白喜事或婚喪嫁娶,他們與別人接觸的機會太少了,交往的時間也太短了,因此,他們與別人的關係是疏遠的。
有些人交往對象太多,交往時間太長,交往期望反而不高。他們是為交往而交往,根本沒有明確的交往目的,有的甚至把交往當作做生意,搞交易,隻想從別人那裏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根本不考慮人際間和諧親密的精神境界。他們隻圖眼前利益,有利就來往,無利就分手。今天是朋友,明天是仇敵。他們的交往行為極不穩定,根本談不上什麼連續性、一貫性和長期性。他們與人的交往隻停留在一麵上,交往的質量極其低劣。雖然他們也講什麼公共關係、談判藝術、交往技巧,但總摸不到朋友之道的真諦,收不到交往的實際效果。一旦他們遇到不幸,遭到挫折,急需朋友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交往失敗者,他們翻遍了巨大的名片匣和厚厚的通訊錄,也找不到一個可理解、同情、支援自己的朋友。這時候,他們就會感到交往帶給自己的辛苦和疲憊,發誓不再與人打交道。
一些人交往對象太少,交往周期太長,他們采取的交往方式也極其死板,機械簡單。在許多情況下,他們都是重複某種交往程序,根本不去根據交往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就交往語言的貧乏死板來說,他們不論在什麼時候見了鄰居總要問:“吃飯了嗎?”不論在什麼地方見了朋友總是問:“你身體好嗎?”他們交往的意向極為被動。他們從不主動參與交往,對周圍事物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一般情況下,他們對交往采取回避態度,當他們不得不與人交往時,多處於被控製和被支配的地位,如對方問什麼,他就答什麼。對方不發話,他也不吭氣。他習慣於“沉悶”和“卡殼”,並小會為此而感到緊張和窘迫。
由上所述,交往過度,人們對交往產生反感,從而轉向交往不足。而交往不足,人們若有所失,產生孤獨感,從而又轉向交往過度。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互為因果,互相轉化,惡性循環,使許多人十分痛苦,以致搞得整個生活不得安寧。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都不利於交往,要充分發揮交往的積極效應,就必須防止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的兩種偏向,探求交往的合理模式、方法和技工。
(2)在日常生活中與別人聯係的分寸。
建立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與人失去聯絡。不要等到有麻煩時才想到別人,“關係”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會生鏽。若是半年以上不聯係,你就可能已經失去這位朋友了。
因此,主動聯係就顯得十分重要。試著每天打5到10個電話,不但能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還能維係舊情誼。如果一天打通10個電話,一個星期就有50個,一個月下來,便可到達200個。平均一下,你的人際網絡每個月大概都可多十幾個“有力人士”為你打通環節。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發生了一種困難,你認為某人可以幫你解決,你本想馬上找他,但你後來想一想,過去有許多時候,本來應該去看他的,結果你都沒有去,現在有求於人就去找他,會不會太唐突了?甚至因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絕?
在這種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後悔“平時不燒香”了。
法國有一本書名叫《小政治家必備》,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起碼搜集20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的人的資料,並把它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當起總理來,自然就容易記起你來,大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了。
這種子法看起來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現實的,一本政治家的回憶錄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組閣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慮。因為一個政府的內閣起碼有七八名閣員(部長級),如何去物色這麼多的人去適合自己?這的確是一件難事,因為被選的人除了有適當的才能、經驗之外,最要緊的一點,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別人有交情才好辦事兒,不然的話,任你有登天本事,別人怎麼會知道呢?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靠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逐漸互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人與人之間寶貴的緣分,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