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朋友相交有規矩(2)(3 / 3)

很多人都有忽視“感情投資”的毛病,一旦關係好了,就不再覺得自己有責任去保護它了,特別是在一些細節問題上,例如該通報的信息不通報,該解釋的情況不解釋,總認為“反正我們關係好,解釋不解釋無所謂”,結果日積月累,形成難以化解的問題。

而更糟糕的是人們關係親密之後,總是對另一方要求越來越高,總以為別人對自己好是應該的;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顧不到,就有怨言。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最後損害雙方的關係。

可見,“感情投資”應該是經常性的,也不可似有似無,從生意場到日常交往,都應該處處留心,善待每一個關係夥伴兒,從小處細處著眼,時時落在實處。

誌趣不同的人難以成為朋友

我們和熟識的人相遇,可能是點頭一笑,或打一聲招呼、寒暄一番,再分手告別;與朋友相遇,一定是眼前一亮,再相擁相抱,開懷暢笑,你一言,我一語,對方的一個舉動,一個眼神,另一方都會心領神會,不用多言,這就是朋友。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結交成朋友呢?一個共同的話題,共同的興趣,或一個共同的愛好,都可能促成雙方成為朋友。相反,誌趣不同的人就難以成為朋友。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過幾千年的驗證,依然被人們認同著。這裏的道也包含誌趣的意思,沒有共同的誌趣,雙方之間缺乏一個共同的橋梁來溝通,很難想象二人能成為朋友,即使走到一起,也是矛盾衝突不斷。在某高校的宿舍中,有同學6人,新學期剛到時,大家還能合得來,但時間一長,這6位同學就表現出了兩種興趣,巧的是,兩種興趣各有3人,有3位同學沉溺於網絡遊戲,每天是一道出去,再一道回來,每天談的也是遊戲中的虛擬世界;而另三位卻是球迷,不是踢球就是看球,兩方人如果都在宿舍,若有一方談起他們的愛好,那麼另一方要麼是不插嘴,要麼就是冷言冷語,這樣宿舍關係就搞得很僵化,雙方也是互相看不起。

中國古代的“管寧割席”的故事,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最好例子。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時是一對很親密的朋友。一次,他倆在園中鋤地時發現地上有塊金子。

管寧繼續鋤地,把金子看成是瓦石,而華歆則撿起了金子。又一次,兩人一齊坐在炕席上讀書,忽然聽到外麵鼓聲震天,有位達官顯貴乘坐華麗的馬車經過門前,管寧仿佛沒有聽見一樣,埋頭讀書,而華歆卻連忙丟下書本,跑到街上去看,露出羨慕不已的神氣。管寧見此情景,就再也不願與他為友,於是就用刀子把炕席一割為二,不跟華歆坐在一起了。

最容易與我們成為朋友的,有與我們並排而坐的共同求知的同學,也有和我們麵對麵相坐的辦公室的同事,共同的條件,共同的經曆極易促成互相之間成為朋友。但是即使成為了朋友,那麼,維係朋友繼續交下去,依然是雙方之間共同的情趣在起作用。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彰顯個性的時代,人們喜歡標新立異,性格和愛好各不相同,這讓我們尋找一個誌同道合的友人就更難。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放棄交到知心好友的努力,我們一方麵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拓展自己的誌趣空間,另一方麵盡量以寬容的胸懷,容納誌趣不盡相同的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與他人之間的隔閡,讓不同的誌趣成為互補的因素,而不是交友的障礙。

“不”字難說斷送友誼

人們認為,當朋友需要幫助時,應該是點頭答應,而不是搖頭否定,這樣才顯得朋友之間夠義氣。因此,一些人礙於朋友情麵,對一些不適合幫助或無能力幫助的事也勉強答應,害怕失去了朋友,卻違背了自己的心願。實際上,該說“不”時不說“不”,往往因最後的結果難遂人願而讓朋友之間產生更大的不愉快。

琳達收到以前鄰居的來信,得知她打算帶孩子和狗一起到自己家住兩三個星期時,一時感到十分為難。平時喜歡陪伴的朋友,並不一定就是願意成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可是,怎麼能對朋友說“不”呢?所以,琳達就虛偽地說,很高興見到他們。

為什麼不能坦率地對她講,很願意招待他們幾天,但住三個星期又實在太長呢?毫無疑問,和很多人一樣,琳達害怕說“不”字。當她不想答應別人求她的事情時,她又不能毫無愧意地拒絕人家。

不能果敢地說出“不”字。可能使朋友在誤解的基礎上越陷越深。自己也不能從違心的情況下解脫出來。

卡羅琳,一位有三個孩子的年輕母親,她有這樣一個女“主人”式的朋友。新搬到這一居民區,卡羅琳急於找朋友。這時,莉拉鑽進了她的生活,像隻母雞式的把卡羅琳藏在翅膀下。不久後,卡羅琳發現,莉拉不僅是隻母雞,還是隻蜂王,她是某社會團體的總裁,整個團體是由她的朋友和她們的丈夫們組成的。